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第十四期活动

时间:2025126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HJLNWJCXML

讨论书目:韩江《素食者》



整体读后感

CX

·       看完很难受,感觉主人公一直在抗争,但最终没有抗争成功,结局好像是已经注定的。

·       联系到韩国的民族历史背景,很多韩国人身处于历史割裂和社会压抑的状态,尤其是韩国女性,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女性,受到很多三纲五常的社会压抑和束缚。

WJ

·       读完整体感受还好。 这本书的三个章节好像不是同时期写的,整合到一起的方式挺特别(素食者后记里有描述)。

·       叙事是否属于文学中的意识流写法,很多内心独白。感觉开头的素食者篇章很乱,丈夫和妻子梦境的视角一直在切换。

·       获诺奖时评选委员会的评论是富有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这个评论是否过誉。激发了想看其他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想法。对比莫言曾获奖的《蛙》,属于现实主义,但这本书较为意识流。

·       个人比较喜欢中间片段,主人公的行为描述是抑郁症或精神病患者的一个正常反应。但是,看到后面在想,是否是社会不正常?(CX:英惠为什么不逃呢?)

·       开头关于平凡人的描述很精彩。最后关于为什么生病的回忆,提到了原因和英惠儿时经历和性格孤僻有关系。看完最后一章,感觉姐姐的生活其实最难,妹妹索性不顾世俗,但姐姐因为有孩子,还要坚持,和大多数人相似。

·       这本书还挺特别的,和其他书不太一样。

HJ

·       个人比较抗拒读诺奖的作品,总感觉政治正确成分太多,尤其是近年的获奖作品。

·       很多人描述这是一本女权主义的书,我不认同。里面确实有一些父权社会的现实(爸爸和丈夫)。他们的婚姻是貌合神离的,但这种冷漠的婚姻关系是很真实的。

·       播客“第一人称多数”曾提到这本书,她们也讨论过娜拉走后会怎样这个话题,她们到底能不能活下去。这类女性最终是找到生活的平衡点,既拥有自己的世界,又融入家庭世界,并不是猛烈的反抗,和书中的姐姐的生活很类似。

·       其实,这本书在讲的是,到底什么是正常人。是不是要和大家一样,遵守社会规则,才算是正常人。在欧洲社会相对包容很多,但在东亚社会很难变得与众不同。

·       这是近年来诺奖作品中,我觉得较为不错的。我看了作者的其他书,《植物妻子》是短篇小说集,我觉得这部很好,其中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非常细腻,非常喜欢她的文笔,细腻地描写日常。《少年来了》写的是光州事件,看完后非常沉重,不敢回想。(CX:看了她的《不做告别》,也很难受)

·       我们对韩国了解太少了。身为东北人,有同学去韩国打工,韩国企业也不少。对韩国的了解,都是很正面的,虽然父权比我们严重,但很少有负面的评价,通过这几部作品了解了韩国的另一面,另外最近韩国政治事件,看到了民主政治的不容易。

·       《素食者》相对作者其他作品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没有读过其他韩国作家的作品。

 LN

·       是第二遍看这本书。第二遍的和读后体验不如第一遍。第一次读后,感受很强烈,似乎打开了眼耳鼻舌所有感官。作者诺奖致辞提到自己是用身体写作,感觉跟作者心有灵犀。

·       另外一个感受,这本书一方面语言特别细腻轻柔,另一方面描述的内容却特别沉重、特别血淋淋。思考作者如何做到,用轻柔的文字给人以很强的残暴感。

·       另外看过她的《希腊课》这本书,通过女主角描述了作家失语的一种状态。这本书语言以细腻为主,而素食者给人感觉更有冲突感、更有冲击力。

·       文中对于梦境的描述,尤其开头,让人很不舒服,而主角如何被外人对待的这些描述,让我感觉更加残忍。

·       这本书时从三个不同人的角度来描写英惠,但到底谁是英惠?突然有个疑问“我是谁”,有多少的“我”是他人的映射,有多少“我”是真正的我?作者这样的描述,是否也是一种哲学思考。

 ML

·       读完后感受很多,整体来说有两个特点:高度符号化(象征性很强)和很强的戏剧张力。

·       就符号化来说,第一章的丈夫是现代夫权社会和父权社会的一个符号容器,英惠以吃素来对抗。第二章的姐夫是社会中的“异类”人群的符号象征,他表示了对英惠的理解,但最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艺术,英惠不再做对抗,但从中感受到植物色彩的魅力,这也为日后变成树的愿望埋下了伏笔。第三章的姐姐是现代社会中的全能女性代表,她身上看不到缺点,对家庭负责,对亲人尽力照顾,做生意圆融,现代社会中的“好女人”代表,她对英惠的一切都表示理解,甚至维护妹妹疏离家人,甚至想象自己也可能会和妹妹一样疯,但她终究不会变成英惠,英惠看破姐姐的不理解后,决心变成一棵树,而姐姐则本着社会责任以及自己对妹妹寄托的情感和希望极力挽留已经不愿再留的妹妹。

·       另外一方面是很有戏剧张力。可以想像到《素食者》这部小说拍成戏剧会有多合适。第一章最戏剧的一幕在姐姐家中上演,亲人们也被符号化以不同的人类代表。第二章最戏剧的是发生在最后,英惠帮助姐夫完成艺术创作也完成了姐夫的某种欲望释放,这时姐姐也来到看到这一切时。第三章中很多关于精神病院的场景描写印象深刻,记录着英惠的变化,也记录着姐妹关系的变化。

·       这本书我很喜欢,尤其是第一章我看了认为是女性写作该写的东西,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是更加深刻的。

·       两处很动容的场景:一处是母亲给英惠喂肉汤时;另一处是描写姐姐对儿子智宇的感情时。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WJ:我看了“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他们谈到福克纳的一本小说,《献给爱美丽的一朵玫瑰》,也提到了汪曾祺的《异禀》,但我看后没有特别的感受。借此我想问:应该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HJ:这种鉴赏更多基于自身的文学偏好和阅读经验的累积。如果按着文学理论去模式化地套用,也可以。

CX:我想到的是诺奖是否有某种固定的标准,是否能反应一些社会性问题。比如韩江的作品就能反应韩国的社会问题。(WJ:诺奖可能是没有标准的,随着时代标准会变化。)

LN:我认为首先是文笔好,另外要有反应人性的复杂性。不太喜欢模式化的作品。另外,好的作品可能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比如卡夫卡。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看个人的感觉。

ML:男朋友读这本书的感受不同,看到梦境的描写就开始分析:插入这个梦有什么意图,意义在哪里,后面会有回应吗?我以主观感受为主,有疑问时就放一放,回头再回顾一下有强烈感受的部分,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是否看过其他韩国作家的作品

LN:听过赵楠柱的《82年的金智英》,看过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非常喜欢金爱烂的作品,感觉每篇都像是不同作者创作的,各有特色。但是整体上对韩国作品了解非常少。曾有人推荐李沧的作品,但是还没有看过。

HJ:也就是近几年韩国的影视、音乐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韩国文化。从来没有刻意了解韩国文学,也许是翻译渠道的问题。

 

如何看待这本书的翻译

大家都是阅读整体感觉很流畅。

LN:这本小说的翻译非常流畅,完全没有读翻译作品的感觉。因一位关注翻译的同学的提醒,才考虑到这个问题,译者的名字叫胡椒筒,也很特别,好像是台湾人,翻译过很多韩国作品。

HJ:看日本小说很多,能感受到它语序的特殊性,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ML:对韩国文化各领域(音乐KPOP、影视剧、文学作品)和社会结构上都略有了解。看到韩江获奖,还有电影《寄生虫》获奖,感觉韩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太强大了!政府对此投入也很多,每年有大量经费用于文化作品的翻译。韩国文化各领域(音乐KPOP、影视剧、文学作品)抱团出海,各领域的出色代表会互相推荐作品。

 

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致辞中,韩江提到写这本书时考虑的三个问题:人是可以完全无辜innocent的吗?人可以多大程度上抵抗暴力?拒绝属于这一类人会怎么样?(额外问题:什么样的可以算是精神病?)

CX:首先老公和父亲肯定不是无辜的,母亲实际是帮凶。姐姐是无辜的吗?实际上姐姐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主角把自己陷入这种境地,自己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努力,也并不是完全无辜的。主角可以主动地选择生活,有手有脚,可以出去端盘子,可以像《东京八平米》那样的生活,但只是通过不吃肉来“抗争”。

HJ

·       最近读到一些日本作品,提到每个人都有不正常的部分,比如《被讨厌的勇气》。读到第二章感觉,英惠是不是也在“勾引”姐夫。(CX:是精神状态决定,是对另外的男模特产生生理反应。)直白地和姐夫讲生理反应,在韩国这种社会是否正常?

·       大家对姐夫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怎么看?感觉他很自我很自私

LN:姐夫是否和英惠是同类人?都很自我?姐夫是我理解的“艺术家”,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有某种不同“艺术家”气息。但感觉他是趁人之危,利用英惠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实现自己“艺术家“和男人的目的。

ML:姐夫代表的是社会中所谓的“异类”,所有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很自私很坏的人,对与英惠产生的性欲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食物链中,他是较为弱势的,与书中提到的其他人相比,他是最弱的,他也只能对英惠实施性行为。

HJ:关于不属于人类这一物种的问题,有人变成狗的异类新闻。

CX:提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人可能是活得比较累的人。感觉韩江应该是个活得累的人。HJ:大家出身,应该活得很有压力,在父辈的阴影下,要拼命努力,最后结果可能是不快乐。


读完《素食者》,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

 

讨论以后的书目,提到了:

·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       鲁迅

·       《太白金星有点烦》

·       大部头作品

下次活动

时间:2025223日(周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书目: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司汤达《红与黑》(可以开始读,3月份讨论)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