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第二十期讨论记录

时间:2025831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LNLJSCHJHJLHWJML

本次讨论书籍: 孙立天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读书会计划:

-         2026年读书会时间已和沙龙确认;

-         艺术馆网站将会公开读书会信息。

 

主持人推荐原因:文化有限播客推荐,这本书在其他平台也很火。

 

第一部分:关于历史类书籍的阅读体验与偏好

问题:

  • 大家平时是否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为什么?
  • 哪些历史类书籍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观点:

-         倾向通俗化历史写作,反感刻板的时间线堆砌。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儿》因贴近生活、语言生动被推崇。 

-         批评多数历史著作讲得无聊,呼吁通过故事性和悬念提升吸引力。 

-         提及对百家讲坛类节目的兴趣,尤其欣赏季羡林等学者将学术转化为大众话语的能力。

-         研究领域涉及传教士与翻译史,关注学术著作的热情表达。举例《传教士的诅咒》:通过河北农村天主教信仰案例,展现微观史研究的深度。 

-         肯定本书对康熙帝的立体刻画(如索要巧克力的细节),认为其打破符号化帝王形象,赋予人性温度。 

-         难以沉浸大历史叙事,更偏好小切口切入的专题研究。

-         认为历史阅读门槛高,需借助白话译本(如《史记》)辅助理解。

-         如果能够将东方和西方历史进行横向阅读,可能会更加愉悦。

-         推荐《叫魂》《街角的茶铺》等微观史作品,强调小人物视角带来的代入感。    

-         结合自身地域背景(抚顺为清发源地),对书中涉及东北的内容产生共鸣。

  • 推荐的历史书籍:

《叫魂》:孔飞力著,描述了清朝年间一桩叫魂妖术引发的社会恐慌,被认为是汉学中的经典读物。

《街角的茶铺》:王笛著,通过分析四川茶馆的变迁、人物和细节,展现小视角的历史,非常有趣。

《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著作,讲述唐代的舶来品及其背后的文化交流,评分很高,这本书能将当时的中西方历史串起来。

《万历十五年》:被提及为一本视角有趣的历史书。


第二部分:对本次讨论书籍的深入探讨

这本书主要关于清朝康熙皇帝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交往。

问题:

  • 这本书与以往的历史类作品有何不同?
  • 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和读后感如何?
  • 大家认为这本书成为爆款的原因是什么?
  • 书中有哪些让你感到惊喜或颠覆认知的地方?
  • 大家会给这本书打几分?

观点:

1. 整体印象与特点:

-          叙事生动有趣:本书将学术话题描写得非常热情,每章都留有悬念,能让不常读历史的人也看得进去。

-          人物塑造立体:书中的康熙形象非常立体,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皇帝。他被塑造成一个学霸、热爱数学、有人情味、会关心人甚至会跟传教士要巧克力的人。

-          视角新颖:以两位被俘的传教士作为奴才的视角切入,非常特别和有趣 。读后会发问:教皇和康熙同时落水,(清朝的)传教士会先救哪一位?

2. 成为爆款的原因分析:

-          满足时代心理:有参会者认为,这本书的火爆满足了当下国内一种强大的民族主义或民粹思潮。它既展现了清朝前期的光辉,又将西方人(传教士)置于一个被管束的对象位置,这种微妙的碰撞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          挑战刻板印象:副标题全球化中的清朝颠覆了人们对清朝闭关锁国的传统印象,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红票这个名字也非常特别。

-          康熙的个人魅力:康熙作为一个流量符号,他对传教士和西方科学的兴趣点,为读者展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推广点。

-          通俗易懂:本书本质上是一篇论文,但写得非常通俗,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          迎合疫情后情绪:书中描写的康熙对传教士的温情和人性化细节,贴合了疫情后人们渴望大人物的温情的心情。

3. 令人惊喜或颠覆认知之处:

-          康熙的学霸形象:康熙皇帝竟然非常喜欢数学,会在闲暇时解方程自娱自乐,这完全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          传教士的打工人心态:书中描写的教皇特使多罗与康熙的周旋,以及传教士们在是否允许中国信徒祭祖问题上的挣扎,体现出他们如同现代跨国公司的白领,有自己的KPI,也害怕顶头上司,对信仰的坚持与现实的工作需求交织在一起 

-          传教士的地位:与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印象不同,这本书里的早期传教士地位更像是被皇帝倚重的家奴,这种反差令人印象深刻。

4. 评价与打分:

-          1人打8分,1人认为不到8分,1人打9分。认可视角与可读性。

-          不足之处:认为本书的信息密度不高,且全球化的副标题有噱头之嫌,因为书中实际涉及的全球化内容非常有限。


第三部分:由本书延伸的关于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讨论

问题:

-          为什么基督教(天主教)没能像佛教、伊斯兰教一样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做好本土化

观点:

-         文化与哲学的冲突:基督教原罪的概念可能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难以兼容。同时,要求信徒放弃祭祖等本土习俗,是其传播的一大障碍。

-         统治者的态度:康熙皇帝的开放态度是一个特例。多数皇帝(如雍正)对基督教持排斥和提防的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

-         传播时机与竞争:伊斯兰教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成为了许多人出生即信仰的传统。基督教作为后来者,传播难度更大。

-         政治因素:近代西方列强与传教士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的宗教政策,也影响了其发展。

-         本土化现象:尽管传播不广,但在民间,基督教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趋势。例如,东北的信徒会用二人转的唱腔来唱圣歌,一些人的信仰方式也混合了许多民间迷信色彩。

-         个人见闻与经历:多位参会者分享了自己在中国东北、上海、云南边境等地接触到天主教堂和信徒的经历,展示了基督教在中国民间的真实存在状态。

 

下期预告

928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1026 黑塞《温泉疗养客》和《黑塞童话集》

1130 林棹《潮汐图》

1228 黎紫书《流俗地》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