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Es werden Posts vom Mai, 2025 angezeigt.

涟漪读书会18

Bild
  涟漪读书会第十八期活动 时间 : 2025 年 5 月 25 日 下午 1:30–3:30 地点 : 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 : LN , CX , ML , LH 书目 :杨云苏《团圆记》 整体阅读感受 LH : ·        曾读过作者的《幸得诸君慰平生》。杨云苏曾在央视做纪录片编导,前同事为其前作写了序,称她喜感强、爱热闹、爱调侃、爱惊异,总能看到生活妙处。《团圆记》延续了这种风格。 ·        母亲与书中大姐经历相似,因此特别喜欢这本书。 ML : ·        没有读完,感觉和预期有差距。本以为是沉重的大家庭小说,但实际上很轻松。叙述者 “ 我 ” 与大家庭有疏离感,互动较少。( LN :可能因为语言文化障碍,只能是旁观者的角度。) ·        语言风格有些 “ 上世纪 ” ,与现代生活描写略有错位。但也可能这种略带古典气息的语言和潮汕传统氛围相得益彰。 LN : ·        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把大家庭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写得很传神。 ·        可以看出最初是网络连载,有 “ 听下回分解 ” 的节奏感。 ·        曾误以为是写《秋园》的杨本芬,以为作者是素人作家。 一 、小说探讨了哪些中国式家庭问题?你有哪些共鸣或不同经历?有没有类似的愉快或尴尬的团圆? LH : 母亲是长女,在家庭中有榜样作用。团圆时刻多为温暖回忆,无尴尬。 ML : 没有太多大家庭经验,更多是小家庭团圆。但对家庭关系很感兴趣,想听听他人经历。 LN : 虽然写的是潮汕,但类似的大家庭关系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东北的大家庭与潮汕在...

涟漪读书会17

Bild
  涟漪读书会第十七期活动 时间: 2025 年 5 月 4 日下午 1:30-3:30 地点: 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 HJ , LN , CX , SCHJ , ML , LH , LJ , WJ 书目:杜布拉夫卡 乌格雷西奇《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记录: SCHJ     对全书的印象: LN :第一个问题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总结一下。我们从 CX 先开始。   CX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碎片化,只有将全文读完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想到书中有关 海象腹中杂物的情节 ,让我觉得十分惊讶。女人最需要的是空气和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里特别点出女人需要某种东西,在这里我们换成男人可能也能说得通。之后作者还点出了女人和婚姻的关系,   ML :前面我有些看不懂,看到第二章的时候非常感动,尤其是“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一句话,可以很好概括这个作者的风格:“我们走在地表十厘米处”。这本书不是非常接地气,但是却十分现实地写出了生活。作者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处在地面,而有一定距离的。   WJ :碎片化叙事也是我的第一感受,但是从序言开始,书籍的语言就打动了我。等我差不多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以为这是一位男性作者,可是实际上她是一位女性作者,直至写到她在里斯本和恋人分离,我慢慢才理解这是女性作者。很打动我的是大学室友在自杀之后用外语去讲这件事,没有很多赘述,但是一下子就能抓住我。这本书值得一读,这种拼贴文学非常碎片,是一种了解不同人生的途径。   LH :我很喜欢第二章。她描写自己与母亲的一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我应该会再看看这本书的片段,但是比较碎,所以有的内容我没办法共鸣。   LN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我也看了她的《疼痛部》,更喜欢《疼痛部》。首先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强,是一流作家的文笔,可以将虚无缥缈的感受捕捉下来。写法也很新颖:一章德语标题,一章中文标题,一章是回忆过去,一章是现在的生活。所有的碎片都是一点点标注下来的,形式上非常有特点。总而言之:语言好,结构有创新,有一种物是人非、流离失所、前途未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