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18
涟漪读书会第十八期活动
时间:2025年5月25日 下午 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LN,CX,ML,LH
书目:杨云苏《团圆记》
整体阅读感受
LH:
·      
曾读过作者的《幸得诸君慰平生》。杨云苏曾在央视做纪录片编导,前同事为其前作写了序,称她喜感强、爱热闹、爱调侃、爱惊异,总能看到生活妙处。《团圆记》延续了这种风格。
·      
母亲与书中大姐经历相似,因此特别喜欢这本书。
ML:
·      
没有读完,感觉和预期有差距。本以为是沉重的大家庭小说,但实际上很轻松。叙述者“我”与大家庭有疏离感,互动较少。(LN:可能因为语言文化障碍,只能是旁观者的角度。)
·      
语言风格有些“上世纪”,与现代生活描写略有错位。但也可能这种略带古典气息的语言和潮汕传统氛围相得益彰。
LN:
·      
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把大家庭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写得很传神。
·      
可以看出最初是网络连载,有“听下回分解”的节奏感。
·      
曾误以为是写《秋园》的杨本芬,以为作者是素人作家。
一、小说探讨了哪些中国式家庭问题?你有哪些共鸣或不同经历?有没有类似的愉快或尴尬的团圆?
LH:
母亲是长女,在家庭中有榜样作用。团圆时刻多为温暖回忆,无尴尬。
ML:
没有太多大家庭经验,更多是小家庭团圆。但对家庭关系很感兴趣,想听听他人经历。
LN:
虽然写的是潮汕,但类似的大家庭关系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东北的大家庭与潮汕在权力、金钱、情感方面的结构相似。进一步说,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普遍人性问题,只是文化与表现形式不同。在德国家庭中也能看到相似的期望、失落和情感牵绊。
其他讨论要点:
·      
代际关系与情感期望:长辈如“阿公”即使已故,仍具情感压力;子女背负“对不起”的情绪债。
·      
亲情与人情的混合账本:亲戚间的往来往往绑定“还情”义务,关系复杂。
·      
重男轻女现象:如将女儿送人、女性无声付出,反映性别不平等。
·      
资源与权力分配:即便无遗产,也可能因情感偏袒而生矛盾。如“四十年前谁多穿了一件棉袄”能成为争吵导火索。
二、印象深刻的细节、对白或场景
LN:
第三章两段对阿嬷的描写相似——“对襟缎袄,袄上黑底红花……黑红的幽光”,但分别置于“众星捧月”与“孤独摘菜”情境中,形成强烈反差,极具文学张力。
LH:
1.  谭生母亲得知妹妹曾疯狂写信追求自己丈夫时,不愤怒反而心疼,展现极强的同理心。
2.  曾被送人的小姨,在小说最后,终于因兄姐真情感到“真正回家”,令人动容。
三、你最头疼的“长辈发言”?有没有类似桥段?
LH:
有老人因宗教信仰,反复说一些话,会觉得有点厌烦。
LN:
过去觉得长辈的发言老派甚至可笑,现在觉得其实都是满满的祝福和正能量。
延伸讨论:
·      
性别刻板的家庭分工:“男人喝茶,女人做饭”成为生活默认剧本。
·      
谁上桌、谁做饭、谁主导话语权等细节在小说与现实中高度重合,引人深思。
四、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
LH:
·      
最喜欢:檀生妈妈——善良温柔坚韧、情感表达细腻、感同身受,对家庭有深厚贡献。
·      
最不喜欢:姑奶奶——冷酷、控制欲强,以自己的标准期待小姨,最后绝决地拒绝小姨。
LN:
·      
最喜欢:“我”——以外人视角观察,心智纯真。最后带满所有亲戚送的首饰,还把一个项链戴在脑门儿上,自诩“西亚公主”,滑稽而天真。
·      
最有疑问的角色:二舅妈——以为应是“王熙凤式”管家,却始终默默付出。(LH补充:这是体现“九蒸九晒”潮汕妇女形象的设定。)
五、如果你要送《团圆记》给一个人读,你会送给谁?为什么?
LH:
送给嫁到潮汕的好朋友,看看她的感受。
LN:
送给妹妹和妹夫,想了解家人读完后的反应。
共同感叹:身边认真读书的人太少。
六、跨地域与文化差异的共鸣
·      
南北差异话题:
o   福建 / 江苏:父权色彩浓,男性喝茶、女性做饭是常态。
o   东北:虽有大男子主义,但男性做饭更常见。
下几期活动预告
·       2025年6月29日:陈冲《猫鱼》
·      
2025年7月:因暑假暂停
·      
2025年8月31日:孙立天《康熙的红票》
·      
2025年9月28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