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17
涟漪读书会第十七期活动
时间:2025年5月4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HJ,LN,CX,SCHJ,ML,LH,LJ,WJ
书目:杜布拉夫卡
乌格雷西奇《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记录:SCHJ
 对全书的印象:
  对全书的印象:
LN:第一个问题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总结一下。我们从CX先开始。
CX: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碎片化,只有将全文读完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想到书中有关海象腹中杂物的情节,让我觉得十分惊讶。女人最需要的是空气和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里特别点出女人需要某种东西,在这里我们换成男人可能也能说得通。之后作者还点出了女人和婚姻的关系,
ML:前面我有些看不懂,看到第二章的时候非常感动,尤其是“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一句话,可以很好概括这个作者的风格:“我们走在地表十厘米处”。这本书不是非常接地气,但是却十分现实地写出了生活。作者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处在地面,而有一定距离的。
WJ:碎片化叙事也是我的第一感受,但是从序言开始,书籍的语言就打动了我。等我差不多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以为这是一位男性作者,可是实际上她是一位女性作者,直至写到她在里斯本和恋人分离,我慢慢才理解这是女性作者。很打动我的是大学室友在自杀之后用外语去讲这件事,没有很多赘述,但是一下子就能抓住我。这本书值得一读,这种拼贴文学非常碎片,是一种了解不同人生的途径。
LH:我很喜欢第二章。她描写自己与母亲的一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我应该会再看看这本书的片段,但是比较碎,所以有的内容我没办法共鸣。
LN: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我也看了她的《疼痛部》,更喜欢《疼痛部》。首先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强,是一流作家的文笔,可以将虚无缥缈的感受捕捉下来。写法也很新颖:一章德语标题,一章中文标题,一章是回忆过去,一章是现在的生活。所有的碎片都是一点点标注下来的,形式上非常有特点。总而言之:语言好,结构有创新,有一种物是人非、流离失所、前途未卜的氛围,我能深深感受到她的无所适从,我对她的描述有一点点的同理心,但是当然没有作者这么强烈的状态。
LJ:我其实和你一样,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它可以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让我跳出文字联想到自己,之后我能想通书籍中的文字,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多故事和片段。她给我提供了一种触感,像被羊毛包围的感受,借助译文我还是感受到了,是一种通感。同时,她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以里斯本的艳遇为例,如果让一般作家描述很容易变成无聊的故事,但是在她描述之后,她明明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但是还是能将爱情描述得十分美好。而且她对柏林的描述也很贴切,很多人觉得柏林和南斯拉夫首都有共通的感受,很多地标的描述我都有同感,我自己去过柏林很多次,能回想起书中记录的一切街景,游客的来来往往也是位于柏林中心动物园的特点。作者和母亲、祖母之间的关系都令人印象深刻。我会再读这本书。
SCHJ:我前年读过一本《爱情笔记》,都是夹叙夹议,作者先叙述在进行评论,当然和这本书有所不同。这本书是拼贴文学,其中标注的数字很像我们去汇报的做法,评述性的文字和一开始她妈妈整理相册的小故事,很像是全书的缩影。这本书中的人名非常多,好像有意让我们记不住这些人的名字。整本书很像人的记忆,人能记起的都是只言片语,最近我在整理手机相册时很惊讶地发现,我自己只能回忆起照片所记录的时刻,中间连接的部分都没有了。书中已经写到有关流亡的态度,流亡是离弃的历史,这很符合我在德国的感受,我每次在德国待得时间都不长,我总要考虑之后要搬走,自己也会买一些二手的东西,心里总有一些担忧。这种感情不是时时刻刻出现,但是总在我的心里。
HJ:整本书非常碎片,这个开头非常吸引我,切入的点非常有趣。但突然书籍的切入点发生了转换,开篇的 Ich bin müde 又出现在后面的部分,我本身不是非常喜欢碎片化的结构,我更喜欢故事性结构的文章。我想了一下,应该是LN比较喜欢的风格,书名有博物馆,但是实际上像是一个杂货铺。第二章没有第一章那样的感同身受,我就没有往下继续读,但是我能感受到书中的人在国外的感受,比较可惜的是读这本书需要抓住很多碎片,但是我没有完全读完,所以可能不能发现很多的细节。整体的感受就是人不稳定的生活,尤其是学生时期,每次住的宿舍只能持续几年,就不得不考虑搬家。
WJ:我读完第一章,就对这个标题“博物馆”非常疑惑,但我感觉这像是一家杂货铺,我读第二章反而没有第一章那么感同身受。她借助碎片化的文字串起了故事,可能就像拼图游戏,需要拿到所有的拼图,才能慢慢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HJ:我和WJ很像,我读第一章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她是女性作家,在第二章她和母亲的故事里我才逐渐意识到。
 更青睐于现实还是虚构的部分:
  更青睐于现实还是虚构的部分:
LH:你更喜欢她描写回忆还是在柏林的部分呢?
LN:我都很喜欢,我是感受型的读者,我需要有身体上的反应和感受。你是知识型的读者,希望可以抓到一些东西。
LH:我确实去找了作者的出生地,谁在哪里做了什么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WJ:我认为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传记式的回忆,作者在流亡途中总能感受到和母体国家的联系。这本身也是这本书的特色。
LN:我一直将她的小说当成虚构文学,你是把它看作传记文学了,对吗?
LH:我觉得记忆很零散。
 对书名的认识:
  对书名的认识:
WJ:这本书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呀?
LN:我也很好奇这个名字,其实在苏联占领的东柏林区是有这个博物馆的,里面有一些和柏林投降历史相关的文物。
ML:她在写日常人物的时候会点出背景,我也非常想了解南斯拉夫的背景,可能这也是作者希望更多人了解某一段历史的关注。
LJ:作者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她想要突出这段历史,只是借用了零散的历史。还有作为策展人,她有权利去展示自己记忆当中的事物。
LN:我认为这个博物馆是苏联在德国建立的,作者又从南斯拉夫来,有社会主义背景,这点和她现在的状态非常吻合。博物馆可能也象征了历史共存和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终还是用博物馆的标题去突出作者的核心思想。
LH:人可能要对命运沉浮,人无法去抗争太多,可能这也是“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CX:这里面作者将相片描述为衰败,我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通常会将照片描述成保留回忆的事物。可能因为流亡状态的不确定所以带来了一种非常悲观的色彩。
SCHJ:我有一个论证,因为这个翻译不是很好。英语翻译本写得很清楚,尤其在前言部分作者点出,我们在博物馆里总会尝试找出文物的语境,也就是它在何时以何种目的被创造出来,可是一个故国已经不在的人,想要去搜寻任何有关故国的记忆,也只能在回忆里寻找,但是这又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也只能向过往投降,可能这是为什么叫“无条件投降博物馆”的原因。
 对本书真实和虚构的理解:
  对本书真实和虚构的理解:
LH: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写得是她全部的生活经历,真实的人物,根据你们所说,难道这些都是虚构的吗?我想了解这个问题。
SCHJ:我要再用这本书的前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前言最后说“这本书到底是自传还是虚构性质的,应该是警察考虑的,而不是读者考虑的问题”。
WJ:那可能就是半真半假的。
SCHJ:这里她确实预料到了读者的真实感受,这里说“如果有些片段有些松散,没有关联,那请读者继续读下去,便能发现其中的联系。”
LN:我看她写得《疼痛部》也有相似的感觉,那本书发生在阿姆斯特丹,作者直接在其中写道:“可能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也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一直把她的作品当成虚构小说来看。
SCHJ:我看到他有一段写一个中国人,一看就是虚构的,说去过的所有地方都是狗屎,而说起中国就只能感叹回不去了。
LN:后面天使的故事可以看出是虚构的。能够模糊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也是这是作者的能力
CX:开始看到多少斤重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新奇,未来也可以帮助班上同学学习写作,可以把多少岁改为多少斤。
 对流亡和难民的理解
  对流亡和难民的理解
LN:大家觉得流亡和难民的区别是什么?
HJ:我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难民有可能是这个国家内的人,这个词让我想到冯小刚的《1942》,外地的难民都想进入到城里,汶川地震我们不会用难民,而会用灾民。难民不一定是国外的,流亡大多都是和政治有关,要比难民更加复杂。流亡也许有可能可以返回祖国。我想到了西哈努克就属于流亡,他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便是母语者遇到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区别。
LN: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我没有告诉他们(注:作者跳蚤市场上遇到的其他在德国生活的前南斯拉夫人),我不是难民”。
LJ: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中文中这两个词的意义。我能想到流亡作家是昆德拉、托马斯曼、茨威格,我在想有没有中国的流亡作家,刘小波可能也算。昆德拉一直拒绝用母语写作,一直用法语写作。茨威格和托马斯曼是英语德文都写的。
LN:那你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和这些作家有什么区别?
LJ: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托马斯曼和昆德拉产出多,而且都是非常正向的内容。
WJ:我开始了流亡,我开始像换鞋一样换国家,我开始用生命演柏林墙倒下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我变成了一个张弛自如的人。可能并不是很悲观。
SCHJ:我认为流亡是一种状态,而难民是身份上的界定。难民往往是外界对一个人的界定,流亡是一个人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我读的中文译文,所以把它当成了独立的一个小说。流亡更加符合这本书的状态,无奈、漂泊、伤心,有没有地方可以发泄出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永远盘旋在心灵和身体某个地方。
LN:对我来说,难民是一无所有者,而流亡是这个人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保障。这本书中讲到自己的住处,似乎是一个艺术家空间,可以说她的生活相比难民衣食无忧,难民非常被动。
SCHJ:我补充一下,难民是物质上的问题,流亡是精神上的问题。流亡的人除了物质,还是有精神上的折磨。
ML:也有很多艺术家都是流亡艺术家,书中提到的装置艺术家就是一个流亡的人。
LN:我读过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因为只读过这本书,觉得回忆写得比较传统,而这本书流亡的氛围感很强,茨威格这本更像是一本回忆录。
 对情感和语言的理解:
  对情感和语言的理解:
ML:我觉得这本书对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好,之前中国作家LJ也写过类似的。我之所以说其中 70%的情节是真的,因为很多让我有同感。我小时候对我的奶奶也很排斥,因为她生活的环境不太好,但是她对我很好。对我妈妈也是很特别,她就像我精神世界的灯塔,我会往那里去,所以我相信其中的真实。
LN:作者和姥姥的关系很让人动容,她很爱自己的姥姥,把她想成一位在天堂做饭的天使,这个形象很温暖。 你们刚才说到这里的排斥好像不太一样。
LJ: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是会有这种排斥和感受。
WJ:你们说她和妈妈这一段没有让我非常动容,感觉很平淡。我感觉她和舍友之间的交流非常特别,尤其是描写方法,就是舍友用外语来表述自己说不出来的话。
LJ:我其实有点不太理解,我想问问大家说英文、德文和中文的自己一样吗?
LH:我觉得会有差别,用外语不会那么痛苦。我在这里也停了很久,我自己用外语吵架要比用国语大很多。
SCHJ:我在德国见到遇到中国人用德语交流的时候很不一样,用德语的措辞很礼貌,但是如果用母语的话人很容易情绪化,可能一个人说外语感情很淡,但是切换回母语,你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我是不担心别人用德语骂我。
LN:你在使用德语的时候,会不会和你所说的这些人那样呢?
SCHJ:我感觉德语没有中文感情那么浓烈,所以我不会表述得那么强烈。
LJ:这个女孩用外语表述这个故事可以很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思想,不会因为母语说到很多细枝末节。我自己用外语的时候也会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一件事,所以用外语更容易抓住重点,如果对方不理解还会再追问我。
ML:所以我对这段的描写印象深刻,我感觉这个写法特别好,不用言传就能感受到,你也能理解到痛点。
LN:不仅是这个情节,整个这个作品也涉及到这一问题,为什么作者用德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穿插涉及标题,似乎作者就只能用只言片语描述德国的事情。
 各自喜欢的片段:
  各自喜欢的片段:
SCHJ:作者写柏林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很有趣,观察视角也很妙。有点像爱丽丝·门罗,“你可以在柏林看到全世界最老最老的老妇人,就像她们忘记去死了”,作者也说德国有无数的钟表。还有一段是在德国等车好像掉进时间缝隙,车快来了人慢慢都上到站台,好像又从时间缝隙里出来了。
LH:“我时常疑惑自己为什么如此不了解母亲。她的一生在我眼中好像一块便宜的布料,别人塞给了她,而她要永远拿着,它没有弹性,不能放长,也不能缩短。她对待她的一生,似乎也真的像是对待一块布料那样:她洗它、熨它、缝补它,把它整整齐齐叠好,收在橱柜里。“这是我第一看到用布料来形容一个人的人生的。
LN:我很喜欢这一段:“因为在这里,在我的手心里,堆放着她语言的壳儿,这是她的特色,是令人动容的她写错了的变音符号,是只有我能听到的语气,只有我明白的意义,是她随情绪改变的笔迹,是只有我能察觉到的她克制的笔触。”这里的描述非常精妙。我看到这段语言的壳就想起了我妈妈,因为她写字特别漂亮。
SCHJ:她没有在某一个片段堆积很多东西,就是在小点当中放入一点东西。我觉得她说留声机的喇叭就像一朵巨型的莲花,实在非常贴切。
LH:我还喜欢这一段:“照镜子时,总有某些时刻、某一瞬间,好像在二次曝光的照片上一样,我看到的不是自己的镜像,而是她的样子。我看到两条线,不可阻挡地往下走,停在隐约可见的松弛下垂的地方。”我没太明白松弛下垂的地方是什么?(LJ:我认为是法令纹。)
 有关母亲和女儿关系的思考:
  有关母亲和女儿关系的思考:
SCHJ:我想问问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和儿子的关系有什么区别?
ML:我在读女权主义的书中也能读到这些,母女本身是非常排斥的,慢慢自己就理解了。小时候我很不希望别人说我像妈妈,而现在我越来越接受,而且觉得家里可以没有妈妈,但是不能没有爸爸。这种关系凌驾于其他的亲情和关系之上。
HJ: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在某一段时间里,同性之间非常排斥,爸爸儿子、妈妈女儿到了一定年龄就突然能够互相理解,爸爸对儿子的关系很淡,妈妈就要浓烈很多。而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会发现你其实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子。
CX:我特别同意母女之间联系更紧密,我和我女儿说同样的话很快就能理解,也很愿意配合,我和儿子说实在是隔着一些东西。我不知道长大之后会不会变。
ML:我想到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有一句:“我开始慢慢模仿母亲走路的样子”,因为书中的母亲腿部有问题,而“我”就慢慢开始模仿。
LJ:我感觉女孩子走两端,一种非常乖,一种要比男孩子更加决绝的叛逆。
下期活动预告
2025年5月25日13:30-15:30
杨云苏《团圆记》
2025年6月29日13:30-15:30
陈冲《猫鱼》
2025年7月因暑假暂停一期
2025年8月31 13:30-15:30
孙立天
《康熙的红票》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