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3

 

涟漪读书会第三期

时间:20231029日下午13:30-16:30

地点:LN

参与人:HJ,WD,ZMJ,WJ,YLi,CX,LN,YLiu (online) 


讨论提纲

上次读书会介绍的《文化有限》播客启发了我们讨论的方式。本次聚会一周前,HJWD分别准备了有关王小波和《窗外》的讨论提纲:

 王小波杂文和小说 (HJ

1.     你第一次接触到王小波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机缘下接触到的?你第一读到他的作品和现在再读有怎样不同/相同的感觉。                          

2.     对比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     王小波的作品写于将近30年前的的90年代, 你认为他的作品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学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4.     分享一本/一篇/一段你最喜欢的王小波的作品/片段。

 琼瑶《窗外》(WD)

1.     读窗外是什么时候?如果有不同的年龄段重读,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2.     窗外和围城有没有类似?

3.     窗外里的故事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时代背景和地域性?

 

王小波作品讨论

YLiu: 

·       第一次读王小波。购书时已经对书封上文字非常有共鸣:

o  我反对无趣,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人该市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o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o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非常喜欢他的杂文。也许因为身为理科生,对其杂文种理性的讨论非常欣赏。虽然每篇独立成章,没有连贯性,但是人真正生活中就是遇到不同的事,东想想西想想。这种杂文的方式,就是非常像自己的状态,文章把自己所不能表达出来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非常喜欢。

·       很喜欢《知识分子的不幸》中的一句你要硬塞给我。并不觉得他的小说《黄金时代》那么好,反倒是后面的《似水流年》更喜欢一些。

·       喜欢他看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可以谈心的作家。

 

WD

·       关于王小波的杂文,我觉得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不够深入。感觉一个话题好像刚开了头,就突然结束了。一个疑问是他对文革的批判:文革当然是不好的,但是感觉以更多讽刺的口吻来谈中国,而对美国更多是欣赏。

·       不喜欢王小波的小说。缺乏文学性,文字太干巴巴,无法从故事中产生共鸣,也无从文学上去欣赏。

·       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喜欢他的杂文。理性分析,直接的表达方式又带有幽默和些许的讽刺,尤其是他谈到了大家避而不谈的好多话题,无论我是否完全赞同他的观点,都会觉得读下来受益良多。读他的杂文就如同在和一个有思想有深度幽默风趣的人在聊天,欲罢不能。

 LN

·       读王小波的杂文感觉很碎片化,更喜欢大部头一点的作品。没有特别喜欢的,但是有关于几个主题的文章非常有用:首先,是关于他自己小说创作的几篇,如《从黄金时代看小说艺术》和《怀疑三部曲序言》让我知道他写作的和人生的态度:有智、有性、有趣。其次是关于同性恋和女性主义,因为在读相关方面的书,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相关主题。

·       对他的文字爱不起来,但是会被触动。写作风格就像主人公的名字王二:用词简单,直白,而且全程充斥着性。就好像没上过几年学,而在社会上混了一身痞子气的小流氓。也许是刻意以这种文字风格来写作。符合那个时代,没上过几年书就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的语言和精神状,但实在难有共鸣。他的小说从主题、写作手法和文字表达方面都与众不同,是会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YLi: 

·       《黄金时代》非常直白,但是后来的小说似乎有些包装。反倒是《黄金时代》感觉更好。自己的姑姑、舅舅等经历了那个时代,他们认为吃苦是应该的。而我们远行的人,看到了和经历了不同的文化,个人的意志会更强烈一些。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体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有一种胆识。

·       (待补充)

 

 HJ

·       带了一本《我的精神家园》,包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的部分文章。

·       王小波是对个人有巨大影响的作家。第一次读是在1997年,当时到了北京准备出国。在北京认识的文艺青年,推荐了《黄金时代》。当时,这本书在大陆之外,已经因在台湾获奖而知名。张元电影《东宫西宫》也是王小波写的剧本,当时也有很大影响。这些杂文很大一部分是王小波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品。

·       因为王小波和他社会学的背景,自己也决定学习社会学-让大家看到社会问题。曾经希望通过社会学的学习,替同性恋发声。入学科隆大学社会学系,虽然该系非常有名,但是没有同性恋研究的方向,因此改成了家庭和教育方向。

·       王小波,应与柏杨和鲁迅并列,批判中国国民性。

·       他的小说不太喜欢,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非常散。在他《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写作时候,还是接近社会的,后面的作品更有些虚无缥缈,不知所云。

·       王小波的杂文到现在也是很贴近社会,有很强的相关性。

·       有一些作家,自称王小波门下的走狗,模仿王的风格来写作,不仅带起一个风潮,也有助于掀起更大范围的社会批判。

 

时代性

如果王小波活到今天,会怎么写?是否还会批判?

·       YLi: 应该还是会批判,批判美国?

·       CX:王小波成名的时候正是中国思想非常开放的时代,不仅在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很多先锋性的发展。比如:金星变性后推出新的舞蹈,也引发讨论。当时开始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

·       批判的精神也许与王小波出国的经历有关,看到了中国需要改进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样,敢于表达。

 

同性恋

因王小波作品中也谈到同性恋,YLiu感觉社会不应太多宣传这个话题,可能对年轻人会有误导。其他人对此进行了讨论。WD觉得对这个话题应该更多科学地宣传, 如同书里提到的社会性调查研究报告。他们是普通人是正常人。如同饮食习惯一样,大家需要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和接受他们。我也赞同过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对同性恋话题的渲染可能会带给年轻人误导。

 

《窗外》讨论

大家都是上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琼瑶小说。这一次重读,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看到了曾经忽略的主人公的母亲江太太。另外是对琼瑶式质问纠结的不喜欢。

WD:这一次再读,感觉不是个爱情故事,而是教育的问题-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作用,那么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做什么?另外,她是否到了窗外

HJ:第一次感觉不是重读一本书,而是读了一本完全不同的书。无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孩子只能自己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琼瑶的小说在国内书店已经买不到了,也许是其时代性缺失的一个体现。

WJ:父母能做的是教育孩子能够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

ZMJ:她从窗内走出来了,因此才与其老师在一起。

《窗外》用窗外代表心目中的美好与远方,与《围城》的城外似乎有些类似。下次活动可以更深入讨论。

 

其他

·       LN推荐毕飞宇的《小说课》,如何读小说。

·       Yliu在读《简爱》英文版。

·       HJ在读《愤怒的葡萄》。

·       WJ推荐《马略卡的四季》。

·       CX推荐一本德语小说Henry June und Ich-Intimate Tagebuch

下次活动

时间:1126下午1:30 -330

地点:待定

书目: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YLi 准备讨论主题)

·       《围城》(Yliu准备讨论主题)

·       开始阅读《双城记》,作为1月讨论主题。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