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4

 

涟漪读书会第四期活动

时间:20231126日下午1:30-3:30

地点:Bonn Bad Godesberg  (LN家)

参加者:HJ, YLi, WJ, ML, ZR, LN

 

欢迎两位新朋友MLZR参加今日的读书会。

HJ推荐爱奇艺的一个访谈节目《第一人称复数》,以女性视角为主的聊天节目,以周轶君为话题发起人,每期邀请不同的谈话嘉宾,聚焦关于社会、科学、生活等多方面的探讨女性主题的简短讨论,正好契合今天的第一本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情到深处是什么?东西方文化对此观点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2. 《孔雀东南飞》《梁祝》,《罗米欧与朱利叶》《卡门》也是主人公生死恋,社会、人文背景,以及描写上有何异同,决定因素是什么?


YL

·       女主角文中所言“爱你是我的事,与你无关”。可以概况这部小说的主题。

·       冲击力很大。

·       女人写这一封信是否很残酷,是不是男主角余生都会背负沉重的负罪感。


HJ

·       《孔雀东南飞》《梁祝》,《罗米欧与朱利叶》《卡门》都是两情相悦,而这部作品是单恋。

·       也许太过现实,不相信真实世界中有这样的女人和爱情。

·       虽然描写的是不求回报的爱情,但这封信实际非常哀怨和低沉,女主角心中还是有恨。

·       作者是男性,他写了这样一位女性,是不是男性主义的意淫。

·       YL是否男主角余生是否有负罪感的问题,认为以男主人公的性格,他可能还是会忘记。

·       中国作品中也有如此极端的爱情,如《大宅门》里同仁堂的一位小姐,爱恋一位名伶,最后嫁给这位名伶的照片,终老一生。


ZR

·       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当时非常感动于女主角的痴情(当时对爱情的理解应该是全情投入)。现在再读,对爱情的理解有所改变,也许不能仅仅是理想主义的感情。

·       女主角的爱不仅是浪漫主义,似乎已成为一种信仰。现实生活中的确知道有人因爱而偏执的例子。

·       孟京辉曾经排过该作品的独角戏。

·       这部小说是女人的一往情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男人的一往情深。

·       就男性主义的评价,感觉有时候要将作者和作品分开来看。单独看作品的话,感受也许会有不同。

·       第一次读时感觉作品文字细腻,但后来了解到德国人评价茨威格写作激情澎湃。

·       暗恋有时可能比真正在一起的感觉更强烈和持久。

·       西方为爱会有决斗,东方没有。LN问是否日本的作品中会有。日本作品中似乎只有自杀,比如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被拍成电影后名为《罗生门》)

 

ML

·       大家的讨论主要是关于理性的爱情和不顾一切的激情

·       茨威格的作品好像喜欢写主人公身边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反倒成为焦点

 

LN

·       读这个短篇像看百米短跑,语言从始至终饱满浓烈,与故事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

·       同意HJ的观点,不相信现实世界中有这样的女人


WJ

·       这类的爱情似乎与时代有关,过去的时代才会有

·       这种爱也很伟大,一直默默地陪伴

·       信乐团一首歌叫《死了都要爱》。但是,爱有那么重要吗?即使重要, 需要这样失去自我吗?

 


《围城》

WJ对作者钱钟书做了个简单介绍,似乎从杨绛的文字中了解得更多。社科院同事对其评价是“聪明、刻薄、干净”。

HJ

·       《围城》的确能体现他的刻薄,甚至可以说是“尖酸”。

·       第二次读,很喜欢。选读了关于“办报和办教育的一段”。

辛楣道:“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两者都是‘精神动员’,无分彼此。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我这次去也是添一个人生经验。” 鸿渐道:“说大话哄人惯了,连自己也哄相信——这是极普通的心理现象。” 辛楣道:“你不懂这道理。教书也可以干政治,你看现在许多中国大政客,都是教授出身,在欧洲大陆上也一样,譬如捷克的第一任总统跟法国现在的总理。干政治的人先去教书,一可以把握青年心理;二可以训练自己的干部人才,这跟报纸的制造舆论是一贯的。” 鸿渐道:“这不是大教授干政治,这是小政客办教育。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

·       以前读认为是讲爱情婚姻为主,现在再读觉得是谈人性的问题。以前也曾看过电视剧,不喜欢陈道明扮演的方鸿渐身上知识分子的穷酸味。这次重读非常喜欢赵辛楣,世家出身,对生活、人生有目标,有计划,有担当。

·       印象深刻的结尾,设计巧妙,非常喜欢。

·       西南联大,突然感觉像个野鸡大学(LN:不至于是野鸡大学,但有同感。西南联大的固化的光辉形象回归现实-有大家、有小人,有光明,有黑暗,就是每个群体都有的真实样貌)

·       曾经读了很多故事是留学后归国报效祖国,但这本书讲的是小知识分子,就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点。比如:被刻画得负面的李梅亭的班上也会有笑声,作者不会将人说得一无是处。

·       羡慕当时的人出国转一圈就能当大学教师


WJ

·       觉得结尾非常突然,戛然而止。YL认为这样才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       赵新楣对方鸿渐的评价:好人,但是没有用。

·       幽默辛辣“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LN

·       非常喜欢民国时期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雅致。比如本书开头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       因为非常喜欢这本书,去看了《写在人生边上》,看了《管锥编》的一页。《写在人生边上》也是有幽默的描写。《管锥编》读后对中西兼修大家的敬佩再多了十分(文言文写就,其中旁征博引的是德语、法语、英语、拉丁语等等资料)

  • 同时在读《书店日记》,一个英国二手书店主的博客合集,猜想钱钟书的讽刺是否与在英国学习,受英国冷幽默的影响。

·       没有很好的古文基础,感觉缺失了什么。


ZR

·       也非常喜欢关于办报和办教育的那一段描写。这是在作品开始大概1/3部分出现的,而在作品后面因现实而有所改变。

·       描写非常真实,很有代入感,有的地方甚至让人难受。比如方鸿渐的大家庭,两个妯娌的言行等等。


ML

·       关于知识分子,以前人数少,读了书就是知识分子。

·       不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变大了,有阳春白雪的知识分子,也有平凡的知识分子。

 

LN提到王小波杂文谈及知识分子要有批判性,引发了大家对于中国留学生乃至东亚留学生批判性相对缺乏的讨论。进而谈到9000后没有自我的问题-不会输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产生自己观点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另一种观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早的几代其实比9000后更没有自我,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调整。

 

20241月读书会

暂定时间:128

暂定地点:Wesseling (HJ)

讨论书目:

·       狄更斯《双城记》,连环画见https://www.xrenshu.com/menu/5/shuangchengji.pdf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       莫泊桑的《绳子》?

另:LN给自己列了个读不同类型书的书单,请大家推荐书。

1.读一本大部头经典(YL:战争与和平,HJ:追忆似水年华)

2.读一本诗集

3.读一本科幻

4.读一本自传

5.读一本悬疑(《解忧杂货铺》《鬼吹灯》)

6.读一本奇幻

7.读一本非虚构

8.读一本历史

9.读一本哲学

10.读一本旅行

11.读一本艺术

12.读一本体育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