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5
涟漪读书会第五期活动
时间:2024年1月28日下午1:30-4:30
地点:Wesseling (HJ家)
参加者:HJ, HX, WJ, WD, LN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 这是你第一次读三毛的作品吗?如果不是,那么重读三毛有怎样的相同或者不同的感觉呢?
2. 分享你最喜欢(不喜欢)的一篇此书内的文章,说一说你的感想和喜欢(不喜欢)的原因。
3. 三毛的这本书内的文章写于相对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旅游/留学/对全世界认知的70/80年代,引起当时很多人对于远方,流浪的浪漫向往,这样的文章对于今天的更加开放的对世界了解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是否还有意义?
4. 对于近些年的很多人对三毛文章内容真实性的探寻和质疑你怎么看?
HJ
介绍
· 三毛(1943-1990), 本名陈懋屏,陈平。出生在重庆,成长在台北。偏科,受到数学老师的惩罚,后转入一个台湾的美国学校。毕业后,游学到西班牙、德国、美国。去西班牙之前已经发表了作品。那个年代,台湾有钱人家的女孩子会被送到国外游学,希望回台湾后可以更好嫁人。第一次感情似乎是爱上了一位老师。第二次感情是认识了一位德国教师,决定结婚,但订婚当天德国教师心脏病突发去世。之后回到西班牙,认识了荷西,第三次感情。1979年荷西潜水事故去世。三毛单身后期的作品和前期风格非常不同。
· 白先勇对三毛的评价是“生命的流浪者”。“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 三毛作品在中国流行的时候,也许契合了当时中国正是一个转折期,年轻人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社会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三毛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HJ
· 最早是在初中读到三毛的书,跟琼瑶小说的印象完全不同。当时最大感觉是,人可以活得这么不同,可以头上插一把香菜就去结婚,可以先斩后奏结婚后才告知家长等等。
· 当时对流浪、沙漠等都有很不一样的理解。现在重读仍觉得文字很灵动。
· 虽然描写的是平凡生活,但是可以如此不同。
· 三毛对自己而言像一个精神领袖,出国时带了她的书,与远方、自由的精神契合。
WJ
· 记不得最初什么时候读到,确定的是,工作以后她的作品都读了。非常喜欢她的文字和对远方的描述。
· 去年重购《撒哈拉的故事》,一是自己想读,另外也想跟两个女儿一起读。大女儿喜欢。
· 喜欢她的文字,很清新。
· 重读感慨的是,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是三毛能在生活的纷乱中有找到热爱。即使物质生活很贫乏,但是还可以过得很开心。如她所言:“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都要体验一下。”
HX
· 初高中时期第一次读到三毛的作品。当时网络没有那么发达,她的书好像打开了世界之门。
· 感觉三毛是很跳脱,不拘常理的人。读《血色的骆驼》时很感动,三毛对当地人很理解,充满善意。
· 重读心态大不同。现在看,书中描述的好似天方夜谭。三毛能够出国,说明她已经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对很多国内的社畜是不能想象的。如果三毛还在,应该适合做Vlog。另外,感觉现在找到三毛荷西这样的爱情也很难,那么浪漫和深情。国内年轻人现在对门当户对、对物质条件的要求都很高。
· 三毛的书很轻松,工作疲惫之后,读这种书是心灵上的按摩,因为和现实生活是如此不同。自从工作之后,好像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深圳的工作,996, 都在卷。买房子,落户口,老板派任务等等的压力,再看到这本书恍如隔世。(HJ :生活变得越来越物质,现在的撒哈拉沙漠可能也和当年大不一样。)
· (针对三毛的书对当地年轻人是否还有吸引力)文字有吸引力,轻松简单,有趣味,没有阅读门槛,在精神上是愉悦的。上班很累,这样的书有吸引力。现在的孩子,被视频包围,不知道是否还能被吸引。琼瑶可以说已经过时了,但是三毛还是有吸引力,因为有趣味。
WD
· 谈到Vlog, 《文化有限》播客说三毛写的很像博客,像写朋友圈,都是美好的。
· 应该是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次重读,因为同时在读《双城记》,法国大革命成百上千人死去,相比较之下,《撒哈拉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感受。
· 三毛非常勇敢,对物质要求很少。书中提到,如果再来一次,还要去吗?她的回答是,还要去。希望自己能够更勇敢一些,是自身缺少的东西。
· 很羡慕三毛可以把生活可以过得很美(如画石头等),很羡慕她的文艺气质。
LN
· 几十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重读竟然记得70%、80%,可见当时的印象和影响之深。重读时,更多的是怀念。怀念起读书时的室友,因三毛去世,听罗大佑演唱的《滚滚红尘》是泪流满面的样子。这个室友到美国后,渺无音信。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人和事,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 重读发现的一个意外,是三毛在《白手起家》里提到,她和荷西没有热烈的爱情。印象中一直以为他们的爱应当是轰轰烈烈的,因此很意外、很吃惊。
· 《撒哈拉的故事》最喜欢的一篇是《白手起家》,最喜欢的一个描述是把粉丝说成是“春雨”(其他人也有同感)。
· 感觉没有其他中国作家将撒哈拉的风土人情写得像三毛一样精彩,因此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阅读体验也是独特的。
· 对于三毛的质疑,略有耳闻。因为这次讨论的问题,专门上网查找,才知道曾经这么沸沸扬扬。但是个人觉得,人都是多面性的,写出来的可能都是某种程度的美化或丑化,尤其是文学作品。只要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不必纠结有多少真实。
狄更斯《双城记》
1. 大家对《双城记》的看法?喜欢与否?如果喜欢,请分享一下具体喜欢的部分。如果不喜欢,请分享不喜欢的具体原因。
2. 《双城记》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描写。请问一下大家对法国大革命和书里描写的法国大革命的描写。请问一下大家对法国大革命和书里描写的法国大革命有没有什么想要分享的。
3. 《双城记》写于165年前。请问大家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怎样的作品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读经典文学作品与读流行文学的不同点在哪里?
4. 《双城记》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在写一种单向的爱恋,你认为这两种爱恋是相同的吗?你更喜欢哪一种?
HJ
·
特别喜欢,听了两遍。作品很热烈,很深沉,很磅礴,很宏大。
·
没有关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会将故事和背景剥离开。大革命是邪恶的、人为的,基于私怨的。中国的很多反抗,其实也都是私怨。
·
喜欢狄更斯的调侃。比如描述公爵喝巧克力那一段的描写(四个仆人),还有老银行的描写,观察入微。诙谐,愤怒,忧伤是能从文字里流露出来的,让人非常感动。
·
卡顿的爱情更能打动人,更可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像很飘,我爱你跟你无关。
WJ
·
感觉主角都没有太多的个性,小人物反倒写得很好。
·
另外,卡尔顿是什么背景?没有更多的描述。很自暴自弃,放纵,但很有才气,很勤奋。
WD
·
疑惑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只描写了一部分,感觉不饱满。感觉所有的人物都好似为法国大革命这个大背景服务,需要出现这样的人,才这样写。
·
不太理解为什么医生在巴士底狱会疯掉?
·
情节精彩,尤其到后面有很多彩蛋。
· 曾经多次尝试读这本书都读不下去。这次决定随手翻到一处,随意开始读。结果翻到了公爵喝巧克力那个片段,就此读下去。
·
从如何喝巧克力,马车撞死小孩子而贵族无所谓,到后来大革命杀人无数,看得心惊肉跳,突然想了解这种恶意从何而来?推翻剥削阶级儿起义的大革命,怎么成了大屠杀?德法日太太的屠杀因家庭的恩怨可以理解,但为何其他的普通人也这么暴力和残忍?为什么在这些普通人暴动基础上提出了平等,民主,博爱的概念?因此,非常想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后来看了雨果的《九三年》,回答了一个问题--这些概念和口号是从何而来?也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对群体中个体失去自我,而被裹挟来行动,有时是所谓的恶行有些了解。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人是在爱她自己,是自恋,完全没有考虑那个男人要什么,跟男主角完全没有关系。卡顿的爱情是不是自恋而是单恋,完全考虑到对方的需求,是伟大的。
LN
·
原文语言的美可能在翻译中有所缺失。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文看得云里雾里,但是在读惯了现代英语写就的小说后,反倒觉得文字表达很新颖。另外,狄更斯用了很多的对比、重复、排比,如开篇,但是不觉得啰嗦,反倒成了他语言的特点。
·
其他人没有说到主角的描述不完整时,没有觉得。现在觉得好像是。最喜欢的人物是照顾露西的女仆人,很有特点。
·
对法国大革命历史无感,主要在读故事,没有考虑太多的历史背景。
·
情节设计太精彩,看完后觉得是一部大戏落幕。非常想去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把家中狄更斯和其他维多利亚时期作家的作品找出来,打算今年慢慢读一遍。
· 去巴黎的时候,曾经去参观过巴士底狱,利用VR影响复原当时场景,印象很深。
《双城记》的双城如何理解?
·
担忧是否英国也会变成法国,发生革命
·
虽然想逃到另一个城市,但实际上是逃不掉。
·
双城对照?是否成立?
2024年2月25日读书会
地点:WD家
书目:莫泊桑《绳子》, 毕飞宇《推拿》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