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6
涟漪读书会第六期活动
时间:2024年2月25日下午1:30-4:30
地点:Bonn
Bad Godesberg (WD家)
参加者:WD,
ML, HJ, ZMJ, LN,YL(线上)
WJ(因故缺席,提前发来读后感)
莫泊桑《绳子》
YL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为什么推荐这篇作品。从小就喜欢莫泊桑,也喜欢现实主义作品。莫泊桑的一些作品,如《项链》、《羊脂球》等大家耳熟能详,而《绳子》没有作为他的代表作被广泛推荐。《绳子》这一篇和鲁迅的《祝福》有些像相像,所以想推荐大家这篇莫泊桑非代表性的作品。
ML
·
小时候买的第一本外国作家作品就是莫泊桑,当然也学习过《项链》等。
·
有市井气息,平民生活气氛浓厚。小时候觉得莫泊桑很会写,现在再读会有一种他以鸟瞰的视角来审视众生的感觉。
·
类比的话很像鲁迅。
HJ
·
最初的确觉得老人像祥林嫂,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话。但是后来觉得更像是另外一本小说(名字想不起来了)。
·
《绳子》的故事类似现在某些社会新闻,如孩子被车撞死了,孩子的母亲因冷静而被质疑为什么不伤心,被网暴,最后以死抗争。现在的新闻好像都在期待很多的反转,最终的反转在哪里?
·
百口莫辩,人性里很真实的一面。
WD
·
对比了武汉妈妈自杀的社会新闻和加缪《局外人》里主人公的遭遇。为什么批判母亲是否伤心,而不是批判车为什么允许在学校,在孩子玩耍的区域出现?为什么这么荒谬?
·
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老人一定要解释?他的解释经历了三个阶段:委屈、清白、愤怒?最后是走向灭亡。
(大家讨论,可能就是要个说法,像《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
ZMJ
·
即使是这么多年前写的文章,现在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
其他人并不在乎是不是老人拿的钱包,是不是小偷。但这件事情长时间暴露和被谈论以后,很多人就会跟风评论。
LN
·
读了一段文中谈到老人作为诺曼底人狡诈的一段描述,考虑是否有作者没有讲述的前提,让文中的诚实变得不可信。
·
毕飞宇《小说课》里有一篇是对莫泊桑《项链》的分析,毕飞宇尝试改写《项链》,用中国语境如张晓芳,王宝强来替代主人公和他丈夫,结果发现漏洞百出,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在法国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契约精神基础上,这个故事才能成立。LN猜测《绳子》这篇是否是建立在作者没有讲述的老人狡诈的过去,才让这个诚实的故事变得不可信,也更有冲击力。
WJ
·
YouTube 上有很多莫泊桑短编小说的有声读物。莫泊桑的小说文字特别的平实
·
《绳子》中这个因为谣言而急于证明自己,最终还是没有讨回清白,抑郁而死的老人,让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值得。可是,假如我们自己
·
我在网上搜索关于莫泊桑生平的介绍,发现他居然是个“情场浪子”
什么是经典
HJ:
·
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几百年后还是值得一读的。(琼瑶可能30年后就没人看了)
·
畅销书成为经典很难,因为是批量生产,是针对一定的人群来写作的,如席绢,冰淇淋文学。
ML:
·
由后人来验证的作品
ZMJ
·
经典需要时间。现在人太过浮躁,很多作品都是快餐。无论写书还是读书的人,可能都缺乏了耐心。
WD
·
不能把东西都说出来。像《围城》、《推拿》就是把故事说得太明白了。现在在读加缪,每个地方都可以读,但是很多都读不懂,却又非常喜欢。
·
要有经典形象,如祥林嫂、孔乙己。
·
问题:为什么有所谓现代经典这类书?(LN:文学史对现代、当代等是有明确时间限定的,现代经典也许是指某一个时间段内的经典作品。HJ: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类作品应该可以是当代经典,几十年后再看应该还有价值。)
YL
·
有意思就是经典,和时代是有关系的。
·
过去的那个时代人只能读书,现在吸引人的东西太多。整个大环境的变化,车上很少看到有年轻人读书,读书的都是有些上年纪的人。
·
不觉得经典是绝对的。
·
推荐狄更斯是因为是英国人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看过狄更斯的作品,再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会有不同的感受。
·
对莫泊桑“浪子”的评价,认为是从中国人角度看待西方人,或者现代人的角度看旧时代的人,不能拿我们的标准来衡量那个时代那一代的人。梅毒(当时被成为天才者之病)和艾滋病被称为是乱性、乱情之病,但不能一概论之。
LN
·
网上查到的:经典是以描写人性为核心,通俗小说大多以情节为核心推动故事的发展。
·
作品的重量感不同。如果同时读经典和普通小说时,感受尤其明显。但这个重量感到底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经典是让我会想再看,或者想再看他/她其他的作品。
毕飞宇《推拿》
LN介绍了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先看了毕飞宇的《小说课》,非常受益于他对汪曾祺《受戒》和鲁迅《故乡》的分析。现在看这两位作家,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视角。因此,也想读读他自己的作品。“文化有限”博客前段有一期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因此想与大家共读讨论。
HJ
·
语言不是特别喜欢,不华丽也没有技巧。有很多排比,有一页都是问题,感觉很堆砌,甚至有点无聊,有点烦!不知是毕飞宇写作的技巧就这样,还是其他原因。
·
语言没有突出特点,读余华,读鲁迅,读几段就会知道是谁。
·
看描述钟/时间那部分,猜测是不是盲人的世界是封闭的,是要依靠想象的。
·
这是明眼人写盲人,但是盲人自己来写的话,会不会让明眼人读起来感觉非常奇怪,会沉重,会灰色,会残酷?
·
书中讲到先天失明和后天失明人的不同,原来是没有想到的。
·
不相信现实里两个盲人合伙能开起一个店,相关的困难小说都没有涉及。
·
生活中接触过两个盲人,一位是爷爷,老年白内障,但是接受现实。一位是在养老院认识的老太太。老太太很优雅,墙上挂着一张非常漂亮的女人的照片,问到是否是她本人时,她其实并不知道墙上有这样的照片。感觉她的生活被困住,很受限。
·
微信读书上有的评论:沙复明找都红表达是职场性骚扰。你们如何看?(WD觉得沙复明是很克制的,职场性骚扰是占别人便宜,而沙复明没有。LN非常讨厌上纲上线,讨厌对着一个文本大谈特谈“主义”,或者过度解读。)
WJ
· 小说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群体——盲人。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主角,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小说读完了,但是感觉读得意犹未尽。
·
我比较喜欢其中的“王大夫”。可能这个角色的设定更接近现实生活中我认可的“好”人吧。有委屈求全,也有血气方刚,还是个善良的人。
· 现实生活中,一一(女儿)有个小学同学的爸爸是盲人。这个爸爸工作,以前早上送一一上学时经常看到他牵着导盲犬在公交站等车。他需要乘坐公交,还要倒几趟车才能到达单位。这个爸爸也经常参女儿班级的活动。我只知道一一这位同学的父母曾经是同学。妈妈人也特别好,感觉夫妻俩的感情也挺好的,俩人在外面步行时,爸爸总是搭着妈妈的胳膊走。家里又两个女孩,教育得也很有礼貌,一一同学的性格也很开朗。
· 以前还经常在我们家的附近见到一对母女。女儿是个残疾人,能走路,但是颤颤巍巍的不稳当,智力肯定又问题,视力也有问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每次总能看到妈妈特别耐心地陪伴女儿。女儿后来长得都和妈妈一样高了。最近一、两年没太见到,不知道是什么状态。
· 总体感觉德国对残疾人还是很友好的,福利待遇,出行设施也很关照,残疾人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来。
YL
·
也不喜欢毕飞宇的语言。相比之下,梁晓声是纯语言取胜。
·
明眼人写盲人的世界是否有些哗众取宠。文中有很多漏洞,经不起推敲。是否盲人真正这样想?是否这样写是不负责任?
·
(大家谈到残疾人作家,如史铁生)残疾人能够写作品就已走出了残疾,正面的、向上的力量会更强。
ML
·
另辟蹊径,情节也很吸引人。
·
因人类学的背景对明眼人写盲人不抗拒。就像是人类学家描述不同文化,尽自己所能来表述和传达。
·
我们不能期望读到盲人的真实感受,而是作者对盲人的感受。
·
对文中女性的描写,感觉作者对女性有些不尊重的想法。
·
WD问题:作家是否能不带主观想法?(讨论结果:不可能,多少会有自身经历在里面,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世界》,都有自身经历的影子。有些可能是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下意识的观念和想法。长篇作品要求作者设计人物、结构,无法避免主观性。)
WD
·
写得太明白,没有回味的余地。
·
感觉不仅是在写盲人,而是所有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困境。
·
炫耀写作技巧,比如小马对时间感受的那一章。
ZMJ
·
读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脑中没有很经典的人物形象。
LN
·
语言风格跟《小说课》一致,非常好读,好读到有点“打滑”。觉得作者是段子手,不像想象中江南才子的文风,有点贫。
·
文中用了很多象声词,与盲人依靠听觉一致。文中的性爱的描写,是否与盲人依靠触觉有关。男女正值壮年,相触,会产生情欲上的反应。
·
曾经在四川工作,经常去当地的盲人推拿诊所,感受到的一些东西和文中所说的相似。
·
感觉小马和金嫣应该是一对,一个对时间的想象,一个对结婚的想象,都这么相近。王大夫和季大姐应该一对,都是宽厚的人。(其他人觉得现在的配对是最好的,需要互补的。希望小马和小蛮最终是在一起的!)
·
在网上查到了茅盾文学奖一位评委对毕飞宇《推拿》的评价,一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把残疾人写成正常人,是对特殊群体的人格尊重,真正的悲悯情怀。二是写作风格有特点,是所谓的“心灵现实主义”。不是传统现实主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宏大叙事,或是真实记录小人物琐碎的新现实主义,而是将人物的心灵以日常化叙事的方式展开,在不同人物心灵的缓缓流淌中完成对整部小说的建构。
下次活动
因复活节假期,3月无活动。4月28日再聚!
书单
·
加缪《局外人》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
梁晓声散文《论林黛玉的不醋》
·
挑选欣赏的散文,精选段落朗读
以后活动备选书单
《暮色将至》
《它们的性》
《好好告别》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