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7
涟漪读书会第七期活动
时间:2024年4月21日下午1:30-4:30
地点:Bonn
Meckenheim (WJ家)
 
 
参加者:WJ,HJ,LN,ZX,YL,ML
本次一位新朋友ZX加入讨论。
梁晓声散文《论林黛玉的不醋》
王小波《像猪而生》
—如何区别杂文、散文、随笔
HJ 
王小波写的更多是杂文。
《论林黛玉的不醋》很难确定是哪种。
《向猪而生》属于是随笔。
YL
杂文是随笔的升级,散文是杂文的升级
LN
忘记看这两篇,很少看散文,感觉略细碎。
网络上对三种文体的定义:
随笔和杂文的区别
“题材”选取: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等,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取材比杂文“软”“淡”一些,往往“小中见趣”。
“笔调”区别: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语言”不同: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有趣惬意。
随笔和散文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见网址:https://www.sohu.com/a/169332337_99948639)
WJ
杂文有一定的议论性。
ML
随笔较短小精悍。
《论林黛玉的不醋》很像书评,介于散文和杂文之间。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LN
·      
不太喜欢加缪的作品,三观可能有所差别。《局外人》开头就印象深刻,与众不同。其他作品如《西西弗神话》是讨论哲学问题:开头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哲学问题其实是关于自杀的问题。
·      
我感觉《局外人》主人公很不正常,但外界书评评价他很真实。个人感觉主人公情商过低,对世事非常淡漠,很像阿斯伯格症,但大多书评说是荒诞文学,这样的人物很真实,不受道德绑架。
·      
没办法理解主人公在母亲去世后表现。但最后文中描述也回到他对母亲相关回忆上。欧洲人和中国人对于亲人逝世的不同表现是否和宗教信仰有关系。
·      
比较喜欢后半部分,有局外人的情绪描述,情感更充沛一些,我也更能代入。
HJ
·      
我想了解主人公为什么变成这样。这种局外人是怎么形成的。
·      
可不可以《鼠疫》和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做对比。《鼠疫》写作于战争期间,和今天的疫情生活太像了,没有很多故事情节,太多哲学思想,整体很流畅,结尾的放逐自我很喜欢。
·      
《局外人》开头很酷。我了解了什么是存在主义,感觉和自己很像。
·      
一个人死去就要很悲伤吗?悲伤需要表示出来吗?主人公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他是情商低吗?这是因为每人表达不一样还是思维方式不一样?我们的难过是某个时刻对于逝者的缺失。
·      
欧洲人对于葬礼的态度,感觉比我们中国人更淡漠。欧洲人大多不信鬼神,但中国人会害怕逝者的鬼魂。人哭的时候更多哭的是自己。
YL
·      
欧洲人更喜欢《鼠疫》。
·      
书中叙述的审判之前律师对主人公的话,说明局外人他是有道德底线的,他想表现出来自己是很真实的人,这无关乎情商高低。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并不是无所谓。人和人的感受不一样,情绪和感受并没有同频。(回答LN问题)
·      
我们可以与《红与黑》比较阅读。
·      
中国人的哭坟传统,但人们又常说大哭大闹并非孝子。悲伤是一件私密的事。
·      
我喜欢开头和结尾部分。结构呼应,非常精彩。
WJ 
·      
有点看不下去,因为故事情节比较平淡。
·      
很多书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放在环境中当时的人会作何感受。
ML
·      
小时候在葬礼上不会哭,但长大后会很难过。(回答LN问题)
·      
局外人主人公缺乏表达感情的能力。
·      
第一部分的日常生活很真实很吸引我。邻居的狗弄丢时,说的那句话很动人,感觉很悲伤。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LN 
·      
读书会也总能给我一些惊喜。读完这本书是开眼界的感觉。相比于其他读书会,我们的读书会还是阅读经典为主。
·      
刘震云是一个惊喜。读完感觉大智若愚,大道至简,是有大智慧的人。
·      
我觉得每个人物都有描述的必要,比如前面有写他爸爸和老马的关系是对后面故事的铺垫。(回答WJ问题)
·      
书里短句很多,语言很平淡,感觉前面比较絮叨,但看下半部分时感受很不一样,抽丝剥茧,说出很多生活的道理。相比之下,的确毕飞宇较为“炫技”。
·      
书中的罪恶和忏悔与天主教的理念有关系。为什么要把天主教放在这里提及?
WJ 
·      
前面人物很多很乱,但最后会串联在一起,很精彩。但每个人物都有叙述的必要吗?最后是不是人生都差不多。
·      
刘震云的形象和这本书的气质很配。
·      
更喜欢第一部的故事,描写老汪的部分很让我感动。另外,传教士的故事也很让人动容。
HJ 
·      
书中所有的线最后汇到一起,让我想到“草蛇灰线”。
·      
范伟主演的电影和刘震云的书风格差别很大。
·      
喜欢刘震云,书写生活中的细碎。他在脱口秀大会里点评解构文本很精彩。
·      
书写的内容感觉说的是一件事结果说到另外一件事。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在这本书中读到一种孤独感。书中每个人都试图找一个懂自己的人。
·      
关于“恶魔在行走”,他的罪恶是不是一直存在但被隐藏了?传教士最后变得很职业化,他最后到底是谁,是杨百顺还是吴摩西还是后来的罗长礼?作者书写的人很善良,没有很血腥很暴力的桥段。
·      
回头看一地鸡毛和一日三秋,和这本书也很像。
YL 
·      
这本书名由来,林彪说毛主席的所有话都是对的,一句顶一万句。
·      
“恶魔”,传教士这里相似于老舍的二马。
·      
是很多敢怒不敢言的小人物。
ML
这本书前面的部分很像妈妈和姥姥跟我说家长里短。感觉人物很多。
涟漪读书会第八期活动 预告
地址:Bonn Bad Godesberg
(LN家)
时间:2024年5月26日下午1:30-3:30
第八期讨论书籍:
·      
老舍《二马》
·      
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