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08

 

涟漪读书会第八期活动

时间:2024526日下午1:30-4:30

地点:Bonn Bad Godesberg (LN家)

参加者:ML, HJ, WJCXLLN

欢迎新朋友CXL参与我们活动,并感谢她带来今日亲手采摘的新鲜草莓!

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摘自豆瓣网)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ML:

·       人类学是研究某一特定社群/群体的形成、运作等的科学。

·       社会学是定量分析(针对不同人群来收集信息),人类学是定性分析(选定某一人群,分析其内部机制)。以人和电视的关系来举例:分析某个喜欢看同一电视节目的群体,通过访谈和观察,找出什么因素或机制促成了他们选择相似的节目。

HJ:

·       社会学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阶层的研究。以人和电视的关系来举例:分析某一电视节目观众的教育、收入、家庭成分、性别、年龄等分类,收集数据,了解哪些类型/阶层的人群喜欢这一节目。

·       因为社会学源自对阶级的研究,因此中国曾经一度没有独立的社会学学科,而被归于哲学或心理学,因为当时中国主导的思想是反对阶级/不强调阶级划分。

WJ:中国现在还有关于阶级的讨论吗?

CXL:电视和人关系的研究现在应该是转移到手机和人的关系研究。

 

WJ

·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很幽默,了解到了不熟知的领域。感觉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描述很少有人能够了解的文化和体验。

·       疑问是人类学这种小众研究的意义何在?

ML: 人类学调查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有所说明;“因为一个族群如果失去认同,最令人类学家扼腕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种特殊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数千年互动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类可能性的萎缩。”

HJ:社会学的意义在于对某种政策出台和干预行为提供基础支撑,比如增强社会信任或预防自杀行为等。

LN

·       可能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意义,都可归于提供量化或所谓科学的研究数据,供决策参考。

·       不知是否是台湾译者的缘故,感觉有些翻译的语言有点奇怪。读原文可能更能感知作者的英式冷幽默。

·       至于研究的意义,非常赞同作者在文中也提到的观点,就是研究者可以将研究的意义讲得冠冕堂皇,但是最大的意义可能是研究者个体的经历和成长。

ML

·       《天真人类学家》是以田野日志的形式写成, 本书所涉及的对偏远部落/边缘人群的研究曾经是人类学非常经典的研究类型。但也受到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下的研究,即外族人(西方人)去了解外族人。现在人类学也强调本族人进行本族人的研究。

·       自己做的研究是在德国的中文学校社区的构建。中文学校本来是给孩子提供教育的场所,但发展出很多其他的社群,比如有老师和家长参与的兴趣班等。 (大家补充:这个读书会从某种形式上也是这个社区的延伸)

·       作者的叙事非常好,能够讲好一个故事。真实感强,是非虚构类写作的关键。非常喜欢第十三章,作者回到英国以后对自身经历的反思。

·       国内人类学研究的议题有些受限,以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研究为主。费孝通可以算是人类学的一个代表。

 

老舍《二马》



《二马》描述的是北京的市民绅士老马携儿子马威到伦敦继承家族产业,从而陷入了一场感情、家庭伦理、人际交流的危机之中。老马爱上了房东温都太太,但因为种族的差异和歧视难以结合;马威爱上了温都太太的女儿玛力,但玛力姑娘根本瞧不上他;老马不懂也看不上李子荣的经营,引发了一系列冲突:马威在李子荣引导下改革经营,又与父亲的礼数、道德等相悖;马氏父子与温都太太一家、伊牧师一家的交往中的各种纠结等等。一切都不能尽如人意,但一切又都得进行下去。最后老马没法子,只好去睡觉。在梦里向故去的妻子哭了一场。马威则踯躅惨淡的伦敦街头,不知出路何在。(摘自百度百科)

HJ

·       喜马拉雅听书听完,朗读者用北京口音,更加重语言的幽默感。

·       对三个中国人的描写,都带有负面的描述,即使是最具正面形象的李子荣,也似乎是没有理想的,并接受母亲定下的亲事。“他的世界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然而他快乐,能快乐的便是豪杰!”可以想象文革时候批判老舍,这些作品都是可以被批判的。

·       钱钟书在《围城》中里对赵新楣是有所肯定的,相比之下,老舍对《二马》中国人物的塑造是否否定得有些大。全书只是对伊姑娘有非常正面的描写。

·       读过《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非常推荐《四世同堂》,人物丰富,描写精彩。

·       马威带伊姑娘去吃饭,餐馆里其他两个中国人的表现(说他带妓女出来),似乎和现在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

·       老马带温太太去买戒指,和《情人》的情节有点像-在情侣关系中,中国人是有钱的一方,而西方人是希望依附的一方。

WJ:在youtube上听完的。最大的触动是,没有想到中国人在西方的地位曾经如此之低,完全出乎意料,有从小说中看到了历史的感觉。

LN

·       老舍的作品,以前只读过《月牙儿》。《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都是通过影视剧有所了解。读《二马》之前,根本不知道老舍曾经到英国教书,感慨那个时代很多作家,都曾经是留洋归国,看过外面世界的人。是否因此对中国国民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       也许是老舍早期的作品,感觉人物的塑造有点生硬。比如为什么有李子荣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塑造这个人物?

·       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表面有所改善,但是本质上仍然和《二马》所描述的那个时代一样,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不知道现在留学的一代对此是什么感受?

HJ:(回答LN最后的问题)西方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是有所改变的,但是受教育不高的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ML

·       (回答LN最后的问题)如果某些人对中国人有偏见,那代表是“某些人“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的问题。不需要纠结,也没有意义去采取过激的行动。

·       (回答LN关于人物塑造的问题)是不是写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人-最传统迂腐的,年轻尝试改变(包括代际冲突)的和有些西化的中国人。

·       同时在读其他的书,了解到曾经唐人街都是充满负面印象之地,如荷兰的唐人街,是黑社会的中心。德国之所以没有唐人街,也是跟种族迫害和谋杀有很大的关系。

·       《二马》的语言很明快,很喜欢。

WJ

·       中国现今的强大是西方人们对中国人印象改变的主要原因。

·       另外李子荣结婚那段描述,也是体现他身为中国人灵活、现实的一面。

CXL:中国经济强大带来的西方对中国人印象的改变,是否是自我感觉?周围邻居常会提及中国言论自由、人权相关的问题,所以对中国、中国人还是有偏见的。

HJ

·       认为WJ和CXL说的是一体两面,都是中国要强大才能给让他人彻底改变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WJ说的是经济强大,CXL说的是政治方面仍需改善的强大。

·       另,《二马》曾被拍成电影,陈道明演老马,觉得不适合。(其他几人不赞同)。

 

阎连科在波恩大学的见面活动

 

LN给大家汇报了去参加阎连科在波恩大学活动的情况。活动主要是推广由波恩大学汉学系的一位老师翻译的德文版《日熄》,感觉阎连科非常真实、质朴。活动之前读的两章《日熄》也非常有看头,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

HJ提到“文化有限”播客的最新一期节目是关于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下次活动

 

地点:2024623WJ家(并采摘自家樱桃-谢谢)

·       阎连科《日熄》   

·       李娟《我的阿勒泰》(选项)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