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12

 

涟漪读书会第十二期活动

时间:2024102713:30-15: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53113 Bonn

参加者:LJ,WJ,ML,HJ,LN

本次讨论书籍: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林小英《县中的孩子》(选读)

 


1、整体阅读感受。阅读角度和预期有哪些?

HJ

·       《我的二本学生》整体感觉非常散,没有故事性。

·       因为自己的社会学背景,对这类书、对分析有期待。因此,有点失望,没有戳中的点。感觉很泛泛、平淡,没有总结特别重要的点。期望是有些总结,对学生能分分类,最后找出不同可能的结果。

·       对现状的描写,是个好的开始。

·       《县中的孩子》很感同身受。大学时不少同学都是县中出来的(农村和城市孩子的比例大概11)。这本书对县中的描述很靠谱,叙事也比较舒服。

·       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是和生育高峰相关。我们当时能上高中的是40%。职业教育大家又不愿意去。现在国家的政策又有变化,一刀切

·       德国的职业培训是要三四年的,技工的收入是很高。但现在的德国的技工也不能负担自己买房。

WJ

·       同意HJ的看法,《我的二本学生》文字一般,很平实。开始看的时候,不太有兴趣。当她开始讲学生故事的时候,开始有点兴趣。这本书只是反映现状。可以理解作者没有办法给出处方。

·       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没有一个老师这么认真地关注学生,很难得。

·       这本书里,没有对学校做太多的背书,就是关注学生个体。

·       中国讲读书改变命运。德国有这样的情况吗?

·       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学生之间差别太大。

ML

·       非常喜欢《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不要将它看成学术性作品,就是一位老师的札记。

·       第一次读的时候,看到作者为学生开作文课等,很有责任感的老师。

·       第二次读的时候,发现黄灯这个作者是具有反思性的。最开始就说,这本书是受过精英教育的老师和没有受过精英教育的学生的冲撞,是自己的反思,不仅只是客观描述,而且有思考。

·       二本学生中贫困占78成,一本学生中是富裕学生占78成。

·       《县中的孩子》是学术性的社会学作品,与《我的二本学生》的角度和结构都完全不同。

·       《县中的孩子》是很有批判性的,但在学校的现实中是有点失语的。

 

LJ

·       《我的二本学生》很早看过。第一次看的时候,偏重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感受。

·       再看,觉得作者是很克制的人。作为教育者,她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当下的体制下,只能记录个体,并在个体的层面上做反思和提供帮助。

·       作品平实、诚实。

·       黄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文学的出口,帮助他们去发现和记录。学生们找她聊天,她都会提供帮助。

·       二本学生面临很多的问题,为什么05年的没有那么多问题。现在提倡精英教育,所以现在差距越来越大

·       《县中的孩子》其实也没有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就是走仕途。中专和大专呢?我们当年也对专业的选择也没有概念。00后的家长如果是精英层,可以提供支持。人是分三六九等的。

·       去德国慕尼黑理工参观,太市场化,很多中国人。一些从衣着服饰品牌就可以判断是有钱家庭的孩子,另外一些看上去好像是小镇做题家式的孩子,没有中间类型的学生。德国人其实不太在乎这个排名。

LN

·       刚看完的感受和HJ差不多,有点隔靴搔痒,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论。

·       市场营销极为成功的一本书,成为现象级图书。但确实是补充了一个空白,引发大家对二本学生的关注。

·       写作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有些政治正确和模式化。

·       读这本书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广东也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多子女家庭等等。另外也想到,出国留学是否也分不同层级。是否来欧洲的,也是多属于所谓“二本”的群体?第一梯队的学霸似乎都去了北美。

·       与林小英的《县中的孩子》对比,一个感受型的文学女青年的作品,一个是研究型的学者的分析。

·       看了十三邀对黄灯和林小英的访谈,非常欣赏两位作者的坦诚、直接,也理解了作品无法给出解决办法的无奈。

 

2、 对我们教学和对教育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WJ

·       如果不是读书会,不会想到读这本书。老师应该让孩子尽量多表达,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

·       提到中文学校鼓励大家提交论文。

ML:深入考虑后,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两本书里有身份认同的问题,海外华人的孩子也有同样的问题。在中文学校,孩子能结成友谊,好像更有归属感。自己一个学生和家长认为,中文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有类似的群体,心理上会好一些。

LJ

·       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中文学校来?要做世界人。在自我建构中会形成闭环,不会对自我身份产生困惑。

·       不一定是教会孩子认了多少字,而是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中文的热情。

LN:并不感觉身份认同是个问题。因为居住的地区很国际化,德国学校的学生组成也很多元化。

HJ

·       自己的孩子在中文学校的朋友远没有在俱乐部里的朋友多。在俱乐部,大家因为兴趣相同而走到一起。

·       自我个性的保护,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空间,自己有自我认同、文化认同。

 

3. 素人的非虚构作品

LN提到现在有很多素人作家的非虚构作品很流行,问大家怎么看。

答:现在社会更关注个体,也给人更多的可能性。黄灯的书里面提到的现实,跟生活更接近。是个情绪出口。对很多读者来讲,容易贴近。

 

2024年最后一次聚会

 时间:1124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Bonn

书目: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