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15
涟漪读书会第十五期活动
时间:2025年2月23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HJ,LN,CX,SCHJ,ML(记录)
阅读书目: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 欢迎新成员SCHJ加入!
整体阅读感受
SCHJ
· 不该先去查这本书和《红与黑》分别在豆瓣的分数,发现这本书有8.4分,比《红与黑》还要高一些。对这本书有很高的预期,但之后有很大落差,阅读体验远不如预期。
CX
·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口气读完。看完之后有点明白大唐为什么会覆灭。故事是发生在大唐辉煌的时期,但是资源用到了这样的小事上面,人命都是遭践踏的。故事最后有一些反转,也体现了佛教的轮回因果。对主人公对数字的敏感和计算,以及计划的细致很佩服,很打动我。另外,和传统成功学不同,主人公明知失败,但是要看离成功还差多远。(HJ:这句话是在书的封面上,但感觉不像是古人说的话,好像经不起琢磨。)
· 虽然不是体制内人,但很认可“和光同尘”这种为官之道。
HJ
· 这本书比较轻松。想起了席绢的小说,这种被称为“冰激凌文学”的作品。大家不太能通过这类作品回味或是感悟很多。与之相反的是严肃文学,比如《一句顶一万句》,有很多回味。但是,我觉得书要杂着看,没有必要一定只看深沉的书,轻轻松松也很好,而且也学到为官之道等。
· 大家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们只知道荔枝送到了,但不知道怎么送到。看后才发现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物流都需要庞大的计算。马伯庸的思路很特别,从古人的角度,如何安排运输,细节等考虑得很详细,很了不起。我觉得作者背后的阅读量很大。
· 这本很多地方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而且这个小人物最后办成了这件事。
· 以古代的背景代入了现在职场的故事,当代职场人士会有很强的共鸣。
LN
· 先看了《太白金星有点烦》, 知道这是作者在两本书创作的间歇写着休息的,觉得作者很厉害。结果发现《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是11天写完的,更无语了。
· 作者的书从2022年开始每年都上豆瓣年度书单,感觉还是值得看一下的。文笔就不谈了,跟之前读过的大家没法比,但故事结构很紧凑,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很有自己的特色。
· 我第一次看这类型文学作品,从微观的历史角度出发。而且从中了解到很多历史花絮,比如明算科、荔枝的种类、饮食习惯、舞蹈音乐等等,很有意思。另外这本书很幽默,又和现代职场和体制内的生活有碰撞,难怪会受欢迎,很厉害。
你喜欢书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HJ:
· 我没有特别喜欢的人物,但有几个很能共情的情节。一是主人公要通关文牒给胡商,后来发了狠话,感觉应对了所谓“如果你对世界不讲道理,世界突然变得很美好“。
· 二是和胡商的关系。虽然胡商开始是有经济目的,但还是发展了友情,最后主人公还是辜负了期待。还有,阿僮荔枝园荔枝树被砍,阿僮非常绝望,但主人公也无法保护,很无奈。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由于一些无奈的情况,关系破裂,无法获得弥补。这两个情节特别打动我。
· 人物方面,韩洄这个人好像是很睿智的官场人,但作者一笔带过。
· 林邑奴这种人物不可能有吧?以他的出身,是不是拔得太高了?
· 喜欢唐朝。从书中感受到唐朝的华丽、文化的发达、各民族的融合,很有画面感。
CX
· 很纯粹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荔枝园的阿僮,另一个是林邑奴。小人物,善良,人性的光辉,而且给李善德的帮助也很大。这本书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它书写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现在是个体的时代,能在书中能看到个体的影子。我对这种小人物的纯粹之美感受很深。
· 另外,关系很重要。比如李善德也是在有了杨国忠的令牌后,才跑通了很多关卡。
SCHJ
· 我代入了小说研究的人物理论分析这本书的人物,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中国传统市井小说会有很多圆形人物。马伯庸应该很了解大家想看什么,很好的平衡了娱乐性,读者很容易理解书中的人物在想什么。但就是因为能理解人物在想什么,对书中“简单“的人物形象感到很困扰。
· 很期待李善德vs.杨国忠, 李善德vs.何履光,李善德vs.苏谅这三对关系能有更复杂的描写,也体现出其他人物的复杂性。比如与苏谅的关系,是否能从苏谅的视角再写些东西,就能搞清楚苏谅的动机,反过来再看李善德的时候,不会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正向的人物。感情的张力没有拉起来。
我认为他们中最主要的是利益矛盾,最后书里好像是资本战胜了感情。(CX:最后书中会写对阿僮的补偿, 但苏谅是个空白。)我也希望像余华《文城》一样,后面有个“补”。
· 看书的过程,有种作者一直在给我上课的感觉,好像书里有很多知识的注释。比如胡旋舞,比如吃什么东西,但并没有跟后续的情节发展有很多的联系。(LN:这可能也是作者的成功一个因素,并不仅仅是娱乐,好像还学到了东西)
· 本来很期待对于杜甫的描写。虽然有韩洄和杜甫关于民生、官场的讨论,作者可能也想将杜甫塑造成传统忧国忧民的经典的形象,但避重就轻。
· 阅读体验很好,读完后挺高兴的。结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LN
· 我喜欢阿僮和商人苏谅。阿僮是因为她的纯真率直,苏谅是因为他是个商人,和自己工作结合的话,多少有些共鸣。
· 我也同意人物的复杂性其中没有体现。毕竟是11天写完的书。但我们可能也需要看这类型书,看看现在市场流行的书,以及为什么它会流行。
关于流行和严肃文学
SCHJ
· 普通读者到底喜欢什么书?我发现大家未必读那些获得文学大奖的书,可能更喜欢结构没有那么繁琐,主题很鲜明,而且能解决压力问题的书,比如想骂职场上的歪风邪气,找到一本有共鸣的书。
· 理想国里有个关于新生代文学作品的奖,其中还是有很多较为严肃的作品和作者,比如双雪涛。科幻文学也可以纳入其中,如陈楸帆的科幻文学作品。代际之间也会有所差别。现在90后作家的语言和之前的作家语言差别很大。
HJ
· 如果把每个时代的大众阅读偏好做比较,我认为结果是一样的。之前的人们也是很喜欢更加通俗的文学作品。快销文学基本总是会是最流行的书。
CX
· 会不会是社会环境造成的?现在这个时代有谁会去写这种严肃文学。大多严肃文学是基于战争和历史苦难的,但现在社会大家很难看到这些。
如何理解李善德?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吗?
CX
· 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李善德是各老好人,平平无奇,没有很圆滑,没有会讨好上级的关系,没有想往上爬的想法。身边有非常忠厚老实的人-我不会对不起别人,但别人可以对不起我的人。
· 作者截取了人性比较好的特性投放在李善德身上。一些故事情节也可以理解位在生死关头的极端化的反应,“强行合理化”。
HJ
· 书的开头就是李善德去买房,就像今日的牛马、房奴。但这个人物是有冲突的,经不起推敲。一个职场牛马,而且做了那么多年的牛马,怎么能会最后鼓起勇气质问上级。人物不能符合预期,有些生硬。
SCHJ
· 看到他的年龄50岁,常年在朝廷中 (唐代平均寿命是27岁),就有点不太能相信他的作为。
LN
· 我就把李善德当成一个项目经理来看。想到之前在公益圈的一些同事。明知道某个项目的成功很脆弱,但他们会尽力而为,将项目做到极致,这种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还是很多的。
下期活动预告
3月30日 13:30-15:30
司汤达
《红与黑》,鲁迅《故乡》
4月份书目:《无条件投降图书馆》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