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读书会19

 

涟漪读书会第十九期讨论记录

时间:2025629日下午1:30-3:30

地点:Bundeskunsthalle Salon, Helmut-Kohl-Allee 4, 53113 Bonn

参与者:HJLN,SCHJMLLH

书目:陈冲《猫鱼》

 


音频记录见: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OjngTL5e2RIPNXku0hmwA?si=NsNLnmqUQwyiRUYE0V4dOg

1. 你第一次听说陈冲,是因为她的哪部作品/角色?

·       我是通过《末代皇帝》知道陈冲的,尤其是她吃花的那个镜头,印象很深。

·       我小时候家里有挂历,上面是《小花》的剧照,圆圆的脸,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

·       我对陈冲的印象来自《太阳照常升起》里那个女医生角色,有一个镜头她被骚扰时用了软了一下这种词,感觉很特别。

·       我妈是陈冲的粉丝,常提起她,但我自己是通过《色戒》里的易太太角色注意到她的。

·       其实我没看过她的片子,主要是听我妈说他们那个年代的女明星,像刘晓庆、陈冲,她们会说谁更喜欢谁。

·       我对陈冲的印象也蛮特别的,说实话,她在演员里不是很有存在感,可能因为她没怎么演商业片,都是艺术片。

2. 对《猫鱼》的期待与猎奇感

·       如果不是读书会要看,我觉得我不会主动去看这本书。

·       我特别喜欢看明星传记,就想看八卦,但觉得陈冲写得不够多,还想知道更多她老公的事。

·       我对传记一直持怀疑态度,觉得夸张成分很大,尤其是明星自己写的。但陈冲的坦诚让我意外,比如她写爱慕唐国强,这种真实感很吸引我。

·       我本来对传记没兴趣,但因为是读书会选的,就看了。结果发现比想象中好,尤其是她和M的通信部分,很有共鸣。

·       我对这种个人传记总觉得夸张成分会很大,你不是当事人,永远不知道背景是什么,最后就会变成罗生门。

·       我喜欢看有创造性的、艺术性的东西,不一定要知道真实生活的细节。

·       我会把它当虚构来看,多少有点虚构的成分在里面。

·       我其实特别讨厌这种东西,因为我觉得传记这个东西会有特别,尤其自己写的传记都会有很大的一个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3. 你认为这本书的文体是什么?短篇小说还是人物传记还是散文集?

·       我觉得是散文集,虽然连贯,但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情绪。

·       我认为是人物传记,记录了她从小到六十岁的人生,只是用了散文的形式。

·       更像回忆录吧,金与诚的编辑让它看起来很流畅,但本质还是自传。

·       我觉得算是回忆录,就是记录她作为一个人,从小到六十岁的人生和生活里的这些人这些事。

·       我更倾向于认为《猫鱼》是散文,不是传记。她从头到尾都是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几乎没有用别人的视角去评判。

·       如果是很零散的一篇一篇没有串起来,可能更像散文,但现在成书了,还是传记。

·       我觉得编辑很厉害,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了。

4. 陈冲的个性和故事中,哪些让你印象深刻?有没有一个片段让你心里一震?为什么?

·       她妈妈去世那段,写身体变成灰烬后回归自然,让我很震撼。这种对死亡的释然,很东方也很哲学。

·       她说上帝将我所失去的所有,变成泪水和怀念,这句话写得太妙了,我记了下来。

·       她提到想用枕头闷死癌症晚期痛苦的母亲,这种真实和果断让我佩服。

·       她外公自杀的细节也很触动我,那种孤独和决绝。

·       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她家人,比如她姥姥。她妈妈要去翻译就找她姥姥练习英文,姥姥还纠正妈妈的用词。

·       她姥姥把她妈妈从南京带到重庆,甚至一路上要靠和军官睡觉才能过去,觉得这个女性真是能屈能伸。

·       有一段写她母亲去世,她用一串数字描述体内的原子,然后说母亲去世后变成了世间万物,这个想法给她带来安慰。我看这段的时候还挺有感触的。

·       还有她说如果妈妈太痛苦,她会用枕头闷死她。这种真实和坦率让我很震撼。

·       我觉得她写自己爱慕唐国强,这种坦率很少有人敢写出来。

·       有些地方她的描写很意想不到,是我会忽略的东西,她会用独特方式去写。

·       我还记得姜文写的序里说她肉笑皮不笑,我一直琢磨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5. 你觉得哪个年龄段的陈冲更吸引人?

·       我喜欢她年轻时拍《小花》那段,青春无忧无虑,还有和M的通信,充满理想主义。

·       她中年以后的状态更吸引我,尤其是母亲去世后的释然,活得很通透。

·       我觉得她每个阶段都有魅力,但成名前后的对比特别有意思。

·       我觉得她年轻的时候很有灵气,但现在的她更坦诚、更有力量。

·       我反倒觉得她现在六十多岁的时候更吸引人,因为她活得很通透,也不争不抢。

·       小时候的她很可爱,但我更喜欢她现在的状态。

6. 你如何理解移民漂泊带来的心理状态?在异乡生活中,有哪些让你产生不属于感的瞬间?

·       陈冲在美国换房子、找角色的不稳定状态,和我刚来德国时很像,那种不属于感很强烈。

·       我在中国生活了20年,在德国生活了27年,直到去年回国再回来,才第一次觉得德国是家。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外国人。

·       我始终觉得不属于这里,比如德国人总主动切换英语和我说话,提醒我是外人

·       国内的朋友觉得我西化,回国反而别扭,这种两头不靠的感觉很复杂。

·       我觉得不属于感很常见,比如别人一听你是中国人就惊讶你德语好,其实挺正常的,但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       我觉得西方人有时候会有点优越感,但也不一定是恶意的,就是表现形式不同。

·       在异乡生活,很多时候会觉得和本地人有距离,尤其是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       有时候我觉得陈冲其实挺适合待在美国,她对国内体制好像没什么信心。

7. 你如何评价陈冲的语言风格?你觉得她是更像导演,还是更像作家?

·       她写得很直接,比如提起来一条,放下去一摊,这种比喻特别生动。

·       她像导演,画面感很强,比如描述母亲去世的场景,像电影镜头。

·       她更接近作家,尤其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

·       我觉得她写得很真实,没有掖着藏着,把自己都摊开了。

·       她的语言风格挺直接的,不做作,也不矫情。

·       有些地方很有画面感,像导演;但整体上我觉得她更像作家。

·       她的表达很流畅,也很坦率。

8. 读《猫鱼》会让你想到其他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类的书吗?

·       我想到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也是写艺术家的混乱青春,但陈冲的更沉稳。

·       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很猎奇,但陈冲的更真实。

·       《暮色将近》那种老年回忆录,和陈冲的淡然风格有点像。

·       我会想到李诞的《候场》,但那本书我也是一看就过,没有特别大的好奇。

·       我更喜欢有创造性的虚构作品,现实的东西希望是虚拟现实主义的表现。

·       我觉得每个人写传记都会有自己的遮掩和夸张,所以我一般会当成虚构来看。

部分自由讨论片段摘录

我觉得传记,尤其自传都会有很大的一个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我喜欢看别人的故事,但我不喜欢传记,因为我觉得传记这个东西不太容易让人相信。
我觉得陈冲挺坦诚的,至少没有刻意隐藏什么,包括她爱慕唐国强这种事都敢写出来。
她写母亲去世那段,我觉得她很释然,这种对死亡的态度很东方,也很有力量。
我觉得她不是典型的上海女人,反而有点北方女孩的爽朗。

 

下期活动预告

20257月因暑假暂停一期


2025831 

孙立天 《康熙的红票》

 

2025928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Kommentare

Beliebte Posts aus diesem Blog

涟漪读书会20

涟漪读书会14

涟漪读书会13